面试画饼,入职陷阱
远赴重洋寻理想,蓝图绘得甚堂皇。入职方知皆虚妄,孤身独对数据墙。
巧言令色迷人眼,浮夸履历饰伪装。八月风波终彻悟,惟信本心路正长。
就这样埋头苦干了大约半年,我感到身心俱疲,工作的无聊感几乎要将我吞噬,那时我已经萌生了离开的想法。
但真正让我开始考虑离开的,并非工作的枯燥,更多的是和老板R打交道时,一些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太舒服的经历。回想起来,他在几个关键点上的做法,让我觉得有些奇怪。
之前面试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自己对多模态数据研究的兴趣,即整合分析同一患者的不同数据类型,包括病理切片、基因组数据和电子健康记录等,同时希望数据规模足够支撑研究。为此我多次询问R是否已经拥有这样的资源条件,这样我去了就可以直接开始,他信誓旦旦地表示不仅拥有这些数据,而且数量相当庞大。然而入职后我才明白,这些数据虽然真实存在,R在面试的时候却没有告诉我完整的真想,数据散落在医院各个角落,需要我逐个部门去沟通获取,整个过程困难重重。这种现实与承诺之间的巨大落差,着实让我感到措手不及。
其次,关于团队规模。面试时我问他的团队有多大,他告诉我大约有四十人。等我入职后才发现,他的数据科学团队,实际上只有我一个人。他所说的四十人,指的是整个IT大部门的总人数。这个落差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和不解。
整个招聘流程也有些不同寻常。他只进行了一轮线上面试,甚至没有安排通常的现场面试(onsite interview),就直接给我发了offer。这在招聘中是比较少见的。现在回想起来,现场面试其实很重要,它是一个双向了解的过程。如果当时有机会实地考察,通过和内部不同人的交流,或许能对R和课题有更真实的认识。
入职几个月后,又发生了一件让我感觉不太舒服的事情。R突然通知我,要把我的职位头衔从Data Scientist II降为Data Scientist I。他给出的理由是人力资源部(HR)在我入职的时候弄错了级别。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被降级,这让我感到很困惑和沮丧。
后来,我还注意到,他在自己的领英(LinkedIn)页面上描述自己是MIT的博士毕业生。但实际上他是在意大利的一所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只是在MIT有过交换经历。这种描述方式让我觉得有些奇怪。
最后在辞职交接时,发生了一件更让我不适的事情。R要求我提供使用电脑的个人登录密码。我当即拒绝了他,因为我知道这不符合规定,也存在安全风险。在医院环境里,个人账户密码关联着整个内部系统,包括访问受保护的病人数据。我接受过相关培训,知道密码的严肃性。他这个不合规的要求让我非常惊讶,我们当时就此进行了沟通,气氛一度有些紧张。事后,我立马给HR发邮件确认此事,HR也明确表示支持我的做法,R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因为按照规定,员工离职后,电脑设备会由IT部门统一回收处理,IT有自己的管理账户,完全不需要个人账户和密码。
更让我觉得异样的是,在办理离职手续与HR谈话的过程中(exit interview),HR突然问了我一句:R在工作中是否有任何欺骗的言行?这个问题让我很意外,也让我猜测或许之前已有类似反馈。虽然我经历了不少让我感到困惑和不舒服的事情,但考虑到即将离开,我没有多说什么。
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的,是项目资金方面的不确定性。为我这个职位提供资金支持的那位前列腺癌部门主任,在我工作期间也辞职离开了DFCI。这意味着我的项目资金来源出现了问题。尽管R向我表示资金不是问题,他会去寻找新的经费,但经历了先前那些令人困惑的事件后,我不再相信R说的话,这也让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所以,当随后一个新的工作机会出现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
从入职到离职,我在这家顶尖的癌症中心总共只待了短短八个月。这段经历虽然短暂,却让我深刻认识到几个职场真理:
首先,面试时的承诺和实际工作环境可能存在巨大落差。作为求职者,需要学会辨别哪些是真实的承诺,哪些可能是夸大其词。所以需要更注重实地考察和与未来同事交流,而不仅仅依赖主管的描述。
其次,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往往比工作本身更复杂。一个不靠谱的上司可能会让最有意义的工作也变得痛苦。我意识到在选择工作时,团队文化和直接主管的管理风格与工作内容本身同等重要。
第三,职业发展需要主动掌控。当发现工作环境与预期严重不符时,与其被动忍受,不如积极寻找新的机会。职业忠诚度固然重要,但对自己职业生涯负责才是根本。
最后,这段经历也教会我要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些让我感到不舒服的细节,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在未来的职场中,需要重视这些直觉信号,及时做出调整。
回首这段短暂而波折的经历,像一剂苦涩但必要的良药,迫使我从对理想工作的憧憬中惊醒,直面职场丛林中真实而复杂的人性。这八个月的挣扎与反思,是我一次职业上的试错。寻找一份工作,远不止是匹配技能和履历,更是寻找一片气场相合、价值观共鸣的土壤。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