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掩卷沉思,当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落下,那个如同背景音般贯穿始终的问题,此刻变得格外清晰: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追问,或许也是屏幕前你我,在无数个深夜或清晨,面对纷繁世界时共同的叩问。从生物实验室里离心机的嗡鸣,到AI模型训练时显卡的低吼;从北京奥运前夕那个为生计奔波的青涩学子,到在异国他乡学术和职场江湖里闯荡的老兵,这一路走来,我像一个不断校准的罗盘,试图在变幻的风景中,定位那个值得倾注热情、挥洒汗水的坐标。

正如我在序言里试图勾勒的那段充满曲折与探索的旅程,时至今日,我或许依然无法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似乎总有一层薄纱,隔在你与那个内心深处最理想的自我之间;似乎当下的生活,纵然安稳,却总缺少那么一点"本该如此"的笃定。但这追问本身,这种"未完成"的悸动,恰恰是我们生命力的证明。它驱使我写下这些文字,记录下那些迷茫、求索、碰壁与顿悟的瞬间,也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内省,构成了我们持续成长的轨迹,呼应着序言中那段从生物到AI、从东方到西方的生命迁徙。

回望这段旅程——从中科院的青涩与挣扎中初尝现实的重量,在香港的过渡与蓄力中拓宽视野,在美国的深造与立业中锤炼韧性;从湿实验台边的懵懂好奇,到生物信息学殿堂外的徘徊,再到生物统计世界的严谨求索,最终义无反顾地拥抱医疗AI的未知浪潮——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绝非某个预设好的终点,而更像是一个需要我们亲手绘制、不断修订的动态地图。你是否也曾修正过自己的航向?它随着我们的足迹、视野、心境乃至时代浪潮的变迁而不断重新校准。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执念(比如对某个特定领域、某个职位的向往),或许在下一个转角就变得云淡风轻;而那些看似无心插柳的弯路或岔路(比如一次不成功的面试,一个被迫学习的新技能),却可能在未来的某个节点,成为你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芒。就像当初从生物研究转向数据分析,从学术界迈向产业界,每一次看似巨大的转变,都不仅是知识结构的更新,更是对"什么对我最重要"这个核心问题的重新定义。

因此,这本书对我而言,远不止是对过往经历的一次回溯与梳理,更非一份成功学的范本。我更希望它像什么呢?或许像是在漆黑的探索路上,为自己,也为或许正行走在相似幽暗或迷茫途中的你,点燃的一堆篝火。我试图将那些在序言中提及的、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独门绝技,无论是从零开始的高效自学体系、应对职场复杂挑战的心得,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申请绿卡的经验——坦诚地分享出来。但这并非提供标准路径,而是展示一种可能性。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我的故事,更能成为一面映照你我内心渴望与挣扎的镜子。也许你能从中看到自己跨界转型时的犹豫与勇敢,看到面对压力时的坚韧与反思,看到在异乡打拼时的孤独与希望,甚至看到那些看似失败的经历中蕴藏的宝贵教训。重要的是,从我的足迹中,你能否获得勇气,去审视、去绘制、去踏出属于你自己的那条独特路径?

无论你现在正站在人生的哪个十字路口,是在不同领域间徘徊,寻找那个能点燃你激情的方向;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内深耕,渴望突破瓶颈;还是刚刚踏入社会,面对无数选择感到茫然,我都真诚地希望,这段从双螺旋到大模型的旅程记录,能为你带来一丝共鸣、一点启发,或者哪怕只是在你感到疲惫时,提供片刻的慰藉与理解。人生最大的挑战,或许并非来自外界的困难,而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直面内心的声音,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去勇敢地拥抱那些让你感到不适的挑战吧,因为那往往是成长的契机;去无畏地探索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吧,因为那正是塑造独特自我的过程。

前路依然漫漫,充满未知,但这并非恐惧的理由,而是探索的邀约。我们能否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正因其未知,才让未来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创造的魅力与发现的价值。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对意义的追问,带着从过往经历中汲取的勇气、智慧,以及坦然接受"未完成"状态的平和,坚定地向前走。

旅程,未完待续。而你,我的读者,你的旅程又将书写怎样的篇章?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探索中,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星光。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