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钻研,自主飞翔

青春岁月苦亦甜,专注沉心破浮烦。老师教诲记心间,刻字桌上铭志坚。

一入心流无它念,独凭自学探书篇。此生点滴常助力,成长路上步步宽。


高中虽然辛苦,但让我养成两个重要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特别有帮助。

第一个习惯是专注。

高中班主任经常说,学习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一个字——"静",那种能让你屏蔽掉一切干扰,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的"静"。静最大的敌人就是浮躁。班主任找我们谈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看你最近有些浮躁啊,要静一静了"。

班主任的话一度成了大家的座右铭,甚至有些同学,模仿鲁迅在桌子上刻"早",直接把这个"静"字刻在了桌子上。

在我看来,静其实就是专注。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专注对于大脑的有效运作至关重要。当我们专注于一项任务时,大脑会激活与该任务相关的神经网络,并抑制与其他无关活动相关的神经元。这种集中激活的过程不仅能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还能减少神经资源的浪费。而在处理多任务时,大脑则需要在不同的神经网络之间频繁切换,这种切换会导致认知负荷增加,降低整体效率。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持续的专注能够帮助我们进入"心流"(Flow)状态,这是大脑在高度专注和挑战适中的情况下,达到的一种最优工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仅感受到高效和满足,甚至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完全沉浸于手头的任务中。这正是专注的力量所在。

高中的那段日子,让我养成了做事情非常专注的习惯。这种能力一直陪伴我到现在,这是我生活工作中最宝贵的法宝。我发现,一旦我能够做到专注,进入心流,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的许多事情,都会变得不再那么难。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外在的干扰因素无处不在。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各种APP的频繁提醒、实时聊天工具和办公软件的通知等,时常打断我们的心流,使我们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

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专注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专注意味着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全情投入,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与家人朋友相处,专注让我们真正地活在当下,赋予每一个经历更深的意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专注让我们从浮躁的表面跳脱出来,看到更深层次的事物,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对我来说,高中时期培养的"静"的能力,帮助我在面对挑战和变故时保持冷静和专注,这是我一生中受益匪浅的宝贵财富。

第二个习惯是自学。

在高中期间,老师允许学有余力同学,参加全国高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这三个学科。每科竞赛先是各省初赛,然后以初赛成绩为基础,挑选各省的高三学生加入国家集训队培训,再经过三周的选拔,选4名选手组成中国代表队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我当时选择了化学竞赛这个方向,因为化学对我来说,比物理和数学,更简单。因为化学主要是记忆,再加上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化学竞赛考察内容主要是,大学基础四大化学,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尽管竞赛班有教练指导,但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独立阅读和学习大学教材。这与高中课程学习非常不同,高中课程的知识点往往由老师嚼碎,然后一点一点地讲解给学生,而竞赛则要求我们在短短几个月到半年内,自行学习这些书本知识。比较幸运的是,化学相对比较适合自学,只要花时间阅读大学教材,记忆化学反应、分子结构及其性质,基本就能掌握核心内容。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思维方式转变,从之前由老师引导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自学策略:在学习某个科目时,尽量选择多本不同的教材交叉阅读。每本教材的知识侧重点和讲解方式各不相同,仅仅依赖一本教科书自学,往往会在某些知识点上遇到瓶颈。但是通过参考多本教材,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知识点,可以弥补单一教材的局限性,帮助我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相关内容。

这段经历对我的改变不仅仅在于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更在于培养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自学意味着在面对未知时敢于迎接挑战、保持信心。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我不再感到恐惧或是依赖他人,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自学教会了我如何在没有明确指引的情况下探索新知识,并勇于面对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种自信和主动性深深植根于我的性格中,使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受益。每当面对复杂的项目或新的任务时,我都能以自学的心态迎难而上,享受解决难题带来的成就感和成长。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