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题海,梦魇三年

三更灯火映窗寒, 梦返青春旧座前。 试卷如山添鬓白, 汗珠似雨湿衣笺。

寒来暑往长相困, 日出星沉苦未完。 惊醒方知身已远, 昔年磨砺铸今安。


网上流传着一个"极简恐怖故事":

当你从课桌上醒来,发现之前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而你依然坐在高中教室里。

很多人觉得这句话一点也不恐怖,但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了。想象一下,那些我以为已经结束的漫长考试和无止境的作业,那种被困在教室里的窒息感,再次真实地包围着我。那种无奈和无力,仿佛是时间倒流,一切的努力和挣扎都化为乌有,令我不寒而栗。

即使现在高中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仍然时不时会在噩梦里回到那个高中的教室。在梦里,我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早已翻到试卷的背面,飞快地在答题,而我却还停留在前面几道题,毫无头绪。那种眼睁睁看着时间一点点溜走,到了最后那几分钟我还是做不出来的无助感,像巨大的石头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的心跳越来越快,手心也开始冒汗,直到被这种无法控制的恐惧感吓醒,猛然从梦中惊醒,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真实的考试。

这不是我大脑虚构出来的情景,而是现实中无数次考试的痛苦回忆。高中时,我每次考试做题的速度总是比别人慢,看到周围的同学已经翻页,开始答试卷的反面,我的心就开始加速跳动,那种紧张感像洪水一样涌来。手中的笔似乎也不听使唤,越是想快点完成,脑子反而越乱,思路像被打结了一样。这种无力感似乎穿越了时间,至今仍在我的梦中徘徊,那种压迫感,仿佛把我拉回到那个教室里,再次面对那些无从下手的试题。

紧张感和压迫感,这就是高中三年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记。

我所在的地方是个"高考大省"。什么是"高考大省"?简单来说,就是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特别多,竞争异常激烈。这样的省份高考一般用全国统一卷,并且各大学在该省的录取分数较高,因此考生压力很大。每年,高考就像一场浩大的选拔赛,数百万学生在这场赛跑中争夺有限的大学名额,竞争压力之大,绝对是让人喘不过气的窒息。

身处这样一个环境,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我们每周只有周日下午才会放半天假,那是唯一能稍微喘口气的时间。除此之外,每天都是从早自习到晚自习,无缝连接的一整天。早上天不亮就得爬起来,整个学校在黎明时分便已苏醒,教室里便是刷刷的翻书声和低声的背书声。晚上晚自习结束,回家还要继续学习一直到深夜。周日下午那短短的几个小时休息时间,简直是救命稻草一样,我都要好好睡上一个下午。考试是家常便饭,每周一小考,每周一大考,考试在老师眼中都不是考试了。每周日晚自习是固定考试时间,数学老师会拿着一叠卷子进来说:"来,我们晚自习做个练习"。

刚进入高中时,日子还算"形式主义"了一点。比如说,大家还会象征性地学学地理这些文科课程,但很快,这些课程就被扔到了一边,毕竟最后高考时也考不了它们。还有体育课,听起来像是可以松一口气的时间,对吧?然而,体育课往往被老师们用来上其他的课,特别是数学老师,他总是在体育课的时候走进来说:"今天体育老师有事,我们上数学课"。或者就是班主任在体育课的时间走进来说:"今天体育老师有事,大家自习"。

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趁体育"自习课"偷偷溜出去打篮球,结果被年级主任逮了个正着,要求我们写检讨。

每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不仅有数学、语文、英语,还有各种理科的强化训练。每门课的老师都觉得自己的课最重要,每次布置作业时都是"任性"地加量,不考虑其他科目。

不仅平时的学习节奏紧张到让人透不过气,连寒暑假也没多少喘息的机会。你以为寒假暑假是休息的时候?错了!在我们那个高考大省,寒暑假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说是放假,实际上可能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好好睡上一觉,心里就已经有阴影了——因为一周都不到,我们就得收拾书包回去上课了。

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学校明确禁止学生之间谈恋爱,甚至在学生手册上专门写了规定:在校园里,男生和女生一起走路时,必须是偶数个,也就是说,不能只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结伴而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校长或年级训导主任都会时不时地再强调这一纪律,有时候还会不点名批评某个班级出现谈恋爱的同学,早早地将他们的爱情扼杀在摇篮里。

这样的高中生活,持续三年,真的可以说是辛苦到让人身心俱疲。

尽管那种压迫感无处不在,大家都在拼命,根本没有放松的空间,谁也不想掉队。大家都知道,这是小城市小孩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我记得我们学校偶尔会停电,我们即使在停电的时候,点着蜡烛也要学习,我眼睛被满教室的烟熏得睁不开。我还记得,我前座的同学,因为蜡烛太靠近书,把书封面那个塑料封皮给点燃了,然而他自己完全不知道,直到我大声告诉他,着火了。

我的视力就是在高中时变差的。每天埋头于书本和作业,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再加上夜晚熬夜学习的频率实在太高,视力的下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到高中毕业时,我的近视度数已经达到了600度。记得那时候,每次上课看黑板都需要不断眯眼,直到后来不得不戴上厚厚的眼镜,那种鼻梁上总有东西压着的不适感,成了我高中生活中再也摆脱不了的"印记"。

教室里没有空调,夏天的时候,七八十个学生每天挤在一个狭小的教室里,汗流浃背,衣服常常湿透,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喝水,用书本扇风来降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汗味,热浪一阵阵袭来,整个人像被困在蒸笼里一样,闷得喘不过气来。考试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地防止手臂上的汗渍把试卷浸湿,没法在上面答题。那种闷热的环境更是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在提醒你,这是一场无法逃脱的煎熬。

冬天的时候,教室又特别冷。大家只能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教室里的空气就变得浑浊,混合着各种味道。缺氧的感觉随之而来,我常常觉得头晕,脑袋昏沉沉的,仿佛整个人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我经常盼望着下课铃能赶快响起,让我冲出教室,吸上一口新鲜空气。

现在回头看,那三年不仅是对体力和智力的双重考验,更多的是对心理承受力的极限挑战。但我也知道,青春嘛,不就是在这种压力与疲惫中,逐渐塑造成型的吗?那些三更半夜独自奋斗的时光,都是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尽管有时候觉得辛苦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但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仍然咬紧牙关,不放弃。我想,也许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如今的我。

高中三年的压抑环境培养了我强烈的竞争意识,但这种竞争更多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它确实帮助了我以后的奋斗,但也带来了不少困扰与痛苦。我常常感到,这种奋斗并不是出于对过程的享受或自我追求,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安在驱使我前进。每当想到这些,我都会觉得环境如此,我无力改变。即使回到高中三年,可能我依然会这样。然而,我希望我的下一代能够在更宽松的环境中成长,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自由自在的青春,享受无忧无虑的快乐和自由探索的乐趣。如果我的高中三年奋斗,能为他们创造一个新的环境,给他们带来无价的自由,那我觉得这三年痛苦煎熬也是值得的。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