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排名,耽误终身
终考一过情难抑,撕书燃页向天宣。 操场独坐凝望远,心内迷茫不堪言。
未来抉择初入雾,绿地沼泽未知间。 纵有忐忑生难决,离家之志赴科坛。
高考结束后,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一种释放的氛围。积压了三年的压力像脱缰的野马,终于得到了宣泄。有些同学撕书、烧书,用这种方式宣告这段苦涩生活的终结。还有一些同学则默默坐在操场上,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而我呢?我看着这一切,心中更多的是忐忑与不安。这将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需要独自面对重大的选择。
我要选择哪所学校?什么专业?
面对这些问题,我仿佛走进了一片迷雾之中,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会是什么,是平坦的绿地,还是危机四伏的沼泽?在此之前,我的人生目标一直清晰明确——在每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然而现在,突然而来的不确定性,让我手足无措。
我所在的高中,每年只有大约十名学生能够考上清华或北大,这个数字年年如此。如果想进入这两所顶尖大学,必须在每次模拟考试中稳定在年级前十名。而我的成绩始终徘徊在年级前二十到前五十名之间,从未进入过前十,但也从未跌出前五十,非常稳定。每个月的模拟考试,老师会根据上次的成绩安排本次考试座位,年级前50名的同学坐在没有监考老师的“第一考场”。第一考场共有五列,第一列被称为年级前十的荣耀席。我每次都在第一考场,但从未坐上过第一列。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进入清华、北大的机会很小。
在我们省内,有两所重点大学对本省学生有招生照顾,分数线相对外省学生要低一些。对很多同学来说,这两所大学是他们的首选。然而,我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离开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在这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生活了太久,我迫切地想要逃离,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高中的老师们特别推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他们常说,中科大的学术环境纯粹,是好学生应该去的地方。老师常说:"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我其实并不了解中科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校,但老师们的话深深影响了我,觉得自己是好学生,就应该去中科大,这让我对中科大充满了向往,甚至觉得它非常神圣。对外界的渴望最终让我放弃了省内的大学,而将中科大作为了我的首选。
说到专业的选择,我被两个人"误导"了。
第一个人是武书连。当时有一本他编写的小册子,是每个高三学生的必备参考书——《中国大学排行榜》。这本小册子详细列出了全国各大学的排名以及各专业的前景。在我们中,人手一本,大家仔细研究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有些同学还会聚在一起讨论,并用笔在上面勾画出自己的选择。我也不例外,在小册子上标注了两个专业:计算机和生物。选择生物纯粹是因为它在武书连排名中位居前列,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途的专业之一,武书连小册子上写的"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让我对生物的未来坚信不疑。而选择计算机,是因为当时"586"计算机开始走入平常人的生活,网吧也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对这个新事物充满了好奇。
第二个影响我的人是我们高中的一位副校长。在最终选择志愿前,我特别咨询了他。他得知我在计算机和生物之间犹豫不决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更喜欢理科还是工科?"当时的我并不太明白两者的区别,于是回答说自己喜欢理科。他随即告诉我:"生物属于理科,而计算机属于工科。如果你喜欢理科,那就选生物。"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物专业。
然而,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深深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生涯。我从生物学作为起点,开始了我的职业道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生物学不是理科,而是文科,自己的兴趣并不在生物上。这也促使我踏上了漫长的转行之路。并且多年之后,跌跌撞撞,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当初那个曾经犹豫的选择——计算机。也许一个人真正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
有时我会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我,当初如果选择了计算机,如今的人生轨迹会是怎样?也许此刻的我,正在一心向往的DeepMind或OpenAI这样的前沿实验室里,探索着人工智能的奥秘,参与改变人类未来的研究?但我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过去做出改变。如今回首,我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段独特的经历,它们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我。我想把这些经历和我的感悟写下来,与那些正在面临选择的人分享。
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当我们在人生中做决定,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大决定时,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就像灯塔,照亮前路,而信息的缺乏则让我们仿佛在黑暗中摸索航行。而最可怕的,是以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实际上却只是拿着一支微弱的手电筒,看不到全局。
除此之外,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也至关重要。每一个信息源都可能带有偏见,甚至有可能完全错误。因此,在这片信息的海洋里,我们要像个小心翼翼的舵手,不仅要看得远,还得看得多,看得全,才能找到最安全的航道。
这就像机器学习中的集成方法,把一堆有偏差的模型的结果混合在一起,结果常常比单打独斗要好得多。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看问题和做决策时,常常容易片面,就像只用一个模型那样狭隘。所以,我们需要广泛搜集信息,去和有经验的人聊聊、翻阅书籍、查找资料,甚至可以问问ChatGPT,多角度地看问题,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当我们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后,就像在一堆沙子里找出金子一样,我们要去伪存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加工,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比如说,如果当时我能找到高中生物老师聊聊,问问生物到底是不是副校长说的那样,属于理科,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或许会对我的选择有更多帮助。有趣的是,据说我们那位生物老师,教了我们几年之后,辞职去考了其他专业的研究生。
最后,信息不只是被动接受的,还需要主动去求证、去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的可能不仅是信息本身,更是如何去辨别、如何去思考,以及如何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所以,当面对那些重大抉择时,不妨停下脚步,多看看,多问问,多想想。毕竟,人生的航行中,灯塔从不嫌多,而我们掌握信息的能力,就是不断在这片未知的海洋中找到光明的关键。
现在回头看,我认识的很多生物专业的同学,包括我自己,不论毕业于哪所学校,最终都经过一番折腾后转向了其他领域,比如金融、计算机,甚至法律。我常常打趣地说:"生物专业真的是为其他行业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啊!"不过,细想起来,如果一开始就能多收集信息,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也许就能少走一些弯路,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岂不是更好?
再说说另外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专业重要,还是学校重要?从我个人的经历,毫无疑问,专业的重要性远大于学校。换学校相对容易,但换专业却非常困难。而且多年以后,当你真正进入职场找工作时,招聘更加注重的是你的专业是否与职位匹配,而不是你毕业于哪所大学。哪怕你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如果你的专业不对口,也很难获得面试的机会。名校毕业生,尽管学历光鲜,在找工作时因为专业不符而屡屡碰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所以,更加务实地选择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往往比单纯追求名校更有价值。
毕业后,当我真正步入社会开始工作时,我发现我的上级、同事,甚至公司CEO,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大学的毕业生,其中一些学校的名字我甚至从没听说过。如果按照武书连的大学排名来看,我还没碰到过哪个上级的毕业学校排名比我的博士毕业学校高的,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工作中大展拳脚、快速升职加薪、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好的教育背景固然对职业发展有帮助,但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选对专业,选对方向,然后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前进。
我还有另外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建议:走出去,去大城市,去信息丰富、机会多的地方。大城市往往有更多的资源、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机会。如果让我回到过去,我会告诉当时的自己,不要选择合肥的中科大,而应该选择北京或上海的大学。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的视野,能看多高决定能走多远,而这正是职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能力,没有之一。如果你有机会选择一个能带来更广阔视野的环境,那么就勇敢去选择它,这将是你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石。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