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叠浪,人生之航
逐梦征途步履忙,专业备考两肩扛。 红宝词海昼夜渡,实验灯前苦守光。
洪流推涌催人进,自习书声伴月长。 小小抉择连远路,语言桥上梦飞扬。
慢慢本科第二年开始过渡到第三年。这时候我的大学生活主旋律,除了专业课学习,出国英语备考开始成为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每天的节奏更加紧张。周围的同学们都在准备出国,我自然也不能落后,于是稀里糊涂地跟着大家一起踏上了准备出国的征途。
在那段时间里,我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只是跟着大流走。周围的同学们都在准备出国,于是我也跟着学托福、考GRE,仿佛这就是唯一的选择。然而内心深处,我对未来的道路依旧迷茫。那时的我并不知道,真正属于我的方向,正在这些被背诵困住的日子里,渐渐酝酿。
中科大浓郁的出国氛围,像一股无形的洪流,推着懵懵懂懂的我做出了一个和大部分同龄人截然不同的决定。当我的同龄人在享受大学生活、谈恋爱、打游戏,或者尝试探索各种个人兴趣时,我却把时间全都泡在自习室里,没日没夜地背单词、准备GRE考试;埋头实验室,早出晚归地积攒科研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各有选择。但回头来看,这一步成了我人生转折点的起点。如果当时没有选择中科大,我可能不会接触到这样浓郁的出国氛围,也不会受到它的影响决定出国,人生的轨迹便会完全不同。也许我不会来到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更不会有这些独特的经历,甚至无法写下这本书。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看似一些些小小的选择,往往会悄然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不是吗?
出国的第一步就是准备GRE考试。GRE,全称是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是美国研究生入学的标准化考试,基本上所有美国大学研究生招生要求的考试,主要包括词汇、阅读、写作和数学四大部分。这个考试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具备进入美国研究生学习所需的基本读写能力。GRE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远远超越了国内四六级考试的水平。词汇部分需要掌握大量高难度词汇,甚至有很多生僻词汇;阅读内容往往取材于专业学术论文,冗长复杂且晦涩;写作则着重考察逻辑思维与学术表达能力;数学对中国学生来说相对简单,主要考察的是国内高中数学内容,如三角函数,等比等差数列等等。GRE不是一个简单英语能力的测试,而是一个逻辑与学术写作能力的综合考试,其难度堪比语言学习的珠穆朗玛峰。
所以,别的学校的学生还在为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埋头苦战,而我们已经提前进入了GRE的备考模式。对于中科大的学生来说,四六级只是“热身赛”,没人真正放在心上。而GRE则完全是另一回事,那可是一个需要拼尽全力才能打赢的“硬仗”!
备战GRE首先得上新东方的培训班。在当时,新东方几乎是GRE备考的唯一选择,也是被公认最有效的备考方式。然而,中科大所在的合肥当时并没有新东方的分校,和北京、上海的学生相比,我们无法在学期中利用周末去上课,只能在寒暑假专程前往这些大城市,比如北京或上海,利用假期集中几周进行学习。
新东方的GRE培训班,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在短短几周内,以高强度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梳理词汇、阅读和写作部分的核心内容。课程重点围绕考试形式、历年真题和高频考点展开,最关键的是,老师还会传授一些实用的应试技巧,对于初次备考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帮助。
假期的GRE培训班因为每天从早到晚密集授课,强度远超周末班。刚开始的几天,我还能勉强跟上老师的节奏,认真吸收每一堂课的内容。到了中后期,层出不穷的新知识开始疯狂轰炸我的大脑,我彻底宕机,灵魂出窍般的坐在教室里。幸好新东方老师幽默感拉满,一个接一个的段子就像灵魂捕手,总能把我游离许久的灵魂瞬间拽回来,勉强死记硬背几条考试技巧,硬撑着继续往前挪。
上完新东方培训班,热身结束,GRE备考正式进入单打独斗阶段。没有了老师的指导,那种被喂饭的学习节奏突然停下,一切都得靠自学。
GRE词汇无疑是压倒无数考生的“第一道天堑”。说到词汇,就是硬着头皮背那本大家又爱又恨的红宝书,这本书成了我每天形影不离的神器,也是梦魇。新东方初版的这本GRE单词书,因为封面是红色的,所以被大家亲切的成为红宝书。书中密密麻麻的15,000个单词,是新东方老师对历年GRE考试出现过的词汇总结,只要背熟整本红宝书,GRE的词汇部分就可以被攻克了,当然想要在几个月时间记住这么多的单词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看着厚厚的红宝书,每个单词似乎都在嘲笑我:“想记住我?不可能!”
背GRE单词,我并没有什么惊为天人的诀窍,唯一的方法就是投入时间,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反复刷红宝书。那段时间,我几乎是红宝书不离手——课间休息、食堂排队、坐校车,甚至等电梯的几秒钟,我都要拿出来扫上几页。GRE对词汇的要求是认识单词而不是会拼写,这为记忆大大降低了门槛。只要记住单词的大致模样和对应的意思即可,而不需要精准掌握拼写。
新东方老师还推荐了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艾宾浩斯记忆法,也就是利用遗忘曲线来对抗自然遗忘规律。遗忘曲线表明,刚刚记住的单词是遗忘得最快的。因此,每次开始背新单词之前,我都会先复习之前背过的内容。这样可以巩固记忆,防止新学的记不住,旧的也忘光的情况发生。
通过这种方式,我把红宝书从头到尾反复看上几十遍。刚开始时,每一页的单词都是生面孔。但随着次数的增加,我渐渐能八九不离十记住大部分单词的意思。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虽然枯燥,但让我看到自己的努力的真实成果,极大的增添了我备考GRE的信心。
GRE阅读的文章,和高中的英语阅读理解相比,简直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GRE阅读材料基本都来源于专业的学术文章,包括社科人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涉及广泛而深入的领域知识,文字既晦涩又冗长。要在考试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抓住文章核心、理解深层含义,并且完成精准的逻辑分析,这对考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双重考验。
GRE阅读部分的备考,主要依赖新东方的教材练习,而这些教材的最大亮点就是收录了大量历年GRE的阅读真题。据说,这些真题是无数新东方老师和学生齐心协力,利用集体智慧,每次参加考试后通过人力记忆一题一题地整理出来的。正因为这些真题的收集和使用,新东方也曾被ETS(GRE考试的官方机构)起诉。从法律层面来看,新东方的做法的确有争议,但从备考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大善事。毕竟,没有这些真题,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来进行高效练习。对我们这些备考GRE的学生来说,这些真题是备考阅读的黄金资源,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了解考试的题型、难度和逻辑套路。
最难的部分,非写作莫属。在此之前,我几乎没用英语写过文章,更别提按照GRE的标准写出逻辑严密、观点鲜明的作文。每次面对写作题目,我的大脑都会瞬间宕机:“这可怎么写?” 仿佛全世界的词汇都在这时突然离我而去。
好在新东方有一些GRE写作的套路秘籍,再加上一些万金油句子的背诵,我勉强能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八股文。但这种作文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模板化严重,缺少灵魂,读起来毫无思想和个性。每次写完,总觉得自己像是在填空题里硬凑出几个合适的词而已,离真正的思想表达还差得很远。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GRE数学是最简单的一部分,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高分。其考察内容大多是基础的高中数学知识,比如代数、几何、概率和数据分析,甚至连复杂的微积分都不会涉及。
正因为简单,这部分几乎不需要花时间专门准备。很多人甚至会开玩笑地说:“如果数学拿不到满分,就是给中国人丢脸了。”对于习惯了高考数学九九八十一难的中国学生来说,GRE数学题目简单得像小学水平。GRE数学,拿到满分才是中国学生的及格线。
准备GRE的过程可以说是漫长又辛苦。当时中科大的宿舍和自习教室都没有空调,暑假期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都没有回家,而是顶着酷暑留在学校奋斗备考。
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同班好友在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热线,他有一个小办公室,平时主要工作就是接电话,但暑假期间电话并不多。于是,他让我在里面帮他准备GRE。每次想到这件事,我心里都充满感激,毕竟在酷暑中能有一个凉爽的地方学习,实在是一种奢侈。
白天,我在办公室里背单词,享受着难得的凉爽。到了晚上,宿舍实在太热,我干脆就在办公室凑合睡觉。因为没有床,我只能用椅子拼在一起,将就着睡。但是那些椅子的连接处,硌得我腰酸背痛。最难受的是办公室里的蚊子,叮得我浑身发痒。实在没办法,我半夜起来找报纸把自己裹起来,企图挡住那些蚊子的进攻。但蚊子总能找到缝隙钻进来叮我,一个晚上下来,我还是彻底被蚊子打败了。最终,我只能放弃这个避暑胜地,灰溜溜地回到宿舍忍受酷暑睡觉了。
考完GRE,接下来就是TOEFL。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是美国大学研究生招生的另一项必要考试。相比GRE侧重于学术能力,TOEFL更注重综合语言能力的考察。除了阅读和写作,TOEFL还增加了听力和口语部分,这对英语学习者的全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TOEFL的词汇量要求比GRE少一些,所以大多数中科大学生会把它安排在GRE之后,但这并不意味着TOEFL比GRE简单。事实上,TOEFL的难点在于它的全面性,尤其是口语部分。对于像我这样擅长应试的英语学习者,口语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毕竟,过去的英语学习更多是为了笔试服务,真正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面对TOEFL的口语要求,感觉像是第一次被推上舞台,却发现连基本台词都没准备好。
经过大半年的全力备战,我的GRE和TOEFL考试成绩最终却不尽人意,分数可以用尴尬来形容。但因为后来决定改变专业方向,放弃了在本科期间申请出国的计划,这次GRE和TOEFL考试成绩也没有用上。
但我英语学习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直到后来我在香港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再次决定申请美国的PhD时,我重新拾起了GRE和TOEFL的备考。这期间我的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我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而这段时间的提升并非偶然。我从应试型学英语, 转变成应用型学英语。我逐渐对英语学习有了更多的心得。
其实学英语的秘诀很简单——多输入,多输出。输入就是多读多听,输出就是多说多写。
我发现练英语最有用的神器,是美剧!尤其是在我本科毕业的那几年,美剧随着人人影视这样的社区兴起,各式各样的经典美剧和中英文字幕,开始进入普通大众。我每天刷剧的同时,跟着剧中人物自言自语地模仿。刚开始,经常很多地方听不懂,但有字幕的帮助问题就迎刃而解,记住地道表达后,我会关掉字幕专心模仿。通过这种有进有出的方式大量刷美剧,渐渐地,我的听力和口语飞速提升,语感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读写也一样。本科实习阶段,我已经开始有大量输入: 阅读英文科研文献和专业书籍,同时也开始有大量的输出: 用英文写paper和各种报告。起初觉得很艰难,但经过不断练习后,我渐渐发现:原来专业的英语文章都有一套潜规则!这些规则嘛,说白了就是用逻辑把核心结果展示得清清楚楚。阅读时,只要理清作者的逻辑脉络,就能像解锁密码一样轻松把握文章脉络。而写作呢,更是一场逻辑的秀场,把自己的想法条理清晰地铺展开给读者就足够了, 不需要花里胡哨的辞藻和表达。等我真正掌握了这些通关秘籍后,那些曾让我怀疑人生的GRE阅读和写作,竟然变成了一种享受。每次看到复杂的文章或者写作题目,不再是脑袋一片空白,而是下意识地开始拆解逻辑、寻找关键点,就像破解一场烧脑的侦探游戏一样,居然还有点成就感。
再后来,我去香港读硕士研究生, 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我有了更多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香港的整体语言环境以粤语为主,虽然很多香港人能听懂普通话,但说起来常常结结巴巴,显得很吃力。而像我这样的大陆人,既听不懂也不会说粤语,所以在实验室里,无论是平时的吃饭聚餐,还是正式的会议讨论,大家都默认使用英语交流。为了照顾到所有的听众,学校的课程、讲座和学术报告也基本以英语为主。这种环境,逼着我每天大量使用英语,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
这样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从前的我学英语完全是应试型,为了考试背单词、刷题。然而在香港以及后来美国,我逐渐意识到,英语不仅仅是学术工具,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日常交流与获取新知的世界。于是,我开始注重应用型英语的学习,多看英文书籍、听讲座,主动寻找机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让语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转变让我在第二次备考GRE和TOEFL时有了全新的体验。我不再单纯依赖模板和技巧,而是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考试内容。特别是TOEFL的听力和口语部分,这一次我能够更流畅地表达自己,不再像从前那样卡壳或无从下手。所以学习语言这件事,就是不断地输入和输出,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游刃有余运用这门语言。
现在回头看,我很庆幸自己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犹如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更为多样化的世界。通过这扇窗,我接触到许多超乎我想象的事物,发现了新奇的知识领域,并开始思考从未涉足过的观点和理念。这不仅让我更加理解文化和思维的多样性,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理解世界、连接他人的桥梁,让我与世界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此外,英语还成为了我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让我迅速的追踪前沿科技的发展动态,得以从第一手资料中汲取信息。
遗憾的是,国内近些年来逐渐降低了英语的重要性,削减了英语教学的比重,官方解释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然而,我认为英语学习与文化自信并不矛盾,恰恰相反,通过英语了解世界的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英语并不是文化对立的工具,而是文化传播与理解的桥梁。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