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烟火,异国星辰
引擎轰鸣割云裳,舷窗含泪别香江。费城月是故乡月,却照街头弹孔墙。
参考书间藏粽叶,汉堡盒上画乡川。夜深忽梦签证官,惊坐冷汗透异床。
去美国的经历,和在国内的生活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每一个不一样,都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
第一次申请美国签证,第一次买国际机票,第一次带着两个158的行李箱走进机场,第一次踏上去往异国的航班,第一次下飞机就直接用英文和人交流,连第一次过海关,都充满了仪式感。自己就像个踩着云彩往前走的少年,激动、紧张,还有点生怕掉下来。但这些"第一次"不仅仅是新鲜的体验,更像是人生轨迹上的重要节点,每一个都标记着我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脚步。
首先遇到的第一次, 就是美国签证。
如果是在国内办签证,那场面简直是修罗场,一大早,北京、上海的大使馆门口排着长得看不到尾的队伍,人挤人,汗擦汗,一不小心就得跟陌生人来个脸贴脸,那过程就像赶猪进猪圈一样。天还没亮,大使馆门口就已经聚集了几百号人,大家都攥着一摞厚厚的材料,眼神里写满了忐忑和期待。有的人为了抢个靠前的位置,凌晨三四点就来排队;有的人带着小马扎,像是准备打持久战。整个队伍像条长龙蜿蜒在使馆周围,队伍里时不时传来紧张的议论声:哪个专业容易过,哪种回答方式比较安全,哪位签证官相对友善。那种集体性的焦虑,就像空气中的静电,让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
签证官高高在上地坐在玻璃窗后面,不到十秒钟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去美国开启新的人生,还是原地希望破灭。光是想想就让我心跳如擂鼓。那些签证官就像现代版的阎王爷,手中握着每个申请者的生死簿。有的人精心准备了几个月,各种材料装订得整整齐齐,结果在窗口前站了不到两分钟就被一句"Sorry, I cannot issue you a visa today"打发回家;有的人看起来准备不够充分,反而轻松过关。这种不确定性让整个过程充满了赌博的色彩。
因为我在香港读书,所以可以去香港的美国大使馆办签证,比内地方便,但我还是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签证,对每一个想要跨越太平洋的中国学生来说,都是一道无法绕过的鬼门关。它不仅考验你的材料准备是否完善,更像是一场心理战,要在短短几分钟内,用最简洁的英语,向一个素不相识的美国人证明:我不是移民倾向者,我只是想去你们国家学习。
签证前一晚,我紧张得前一晚几乎没合眼。明明已经把所有材料检查了十几遍,但总觉得还有什么遗漏了。脑子里都在盘算:万一被拒签了怎么办?要是因为签证耽误了入学怎么办?这些万一像幽灵一样缠着我,让我辗转反侧。凌晨四点多就醒了,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反复演练着可能被问到的每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你毕业后的计划是什么?""你如何证明你会回国?"这些问题我已经在心里回答了无数遍,但还是担心临场发挥不好。
到了香港的美国大使馆,我意外地发现门口几乎没有排队的人潮。后来才明白,原来香港本地居民办理美国签证时,通常都会获批5年或10年的长期签证,因此他们很少需要频繁前往使馆续签,自然也就没有内地那种人山人海的景象。我顺利地通过安检,走进了使馆大厅,站到签证官面前,递交了我的I20表格和简历。
签证官问我去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我回答问题时,声音都在颤抖,生怕说错一个字。明明平时英语交流没有问题,但在那种紧张的氛围下,连最简单的句子都觉得嘴巴不听使唤。
签证官面无表情地敲着键盘时,我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那种机械式的敲击声在安静的面签大厅里格外刺耳,每一下都像是敲在我的心上。我努力保持镇定,但双手不自觉地攥成了拳头,手心里全是汗。
最后他递给我一张黄纸,我天真地以为是通过的意思,心里还暗暗松了一口气。
结果回去一查,才知道这是传说中的行政审查。也就是说,暂时不给签证,要先调查这个学生是不是安全的。因为我的专业是生物+信息,直接命中了两个敏感词,被check了。这下可好,我的焦虑值直接爆表,整个人都快崩溃了。什么叫晴天霹雳?这就是。行政审查意味着什么,网上的各种说法让我越看越心慌:有人被check了半年才通过,有人直接被永久拒签,还有人说某些专业的学生永远不可能通过审查。
我只能默默接受现实,心里却忍不住泛酸:我只是个拿着奖学金想去读个博士的学生而已,怎么感觉像是要潜入FBI机密部门似的。
那段等待的日子,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邮箱,看看有没有使馆的消息。每次看到空荡荡的收件箱,心情就会跌到谷底。我开始理解什么叫"度日如年",时间变得黏稠而缓慢,每一天都像是被拉长了一倍。
等了差不多一个月,焦虑到一度怀疑人生,每天不停地刷一些签证网站,看看别人签证审查后的进度。我加入了各种QQ群和论坛,里面都是和我一样等待行政审查结果的学生。大家每天互相汇报进度,分享最新的小道消息,互相安慰和鼓励。有人说某某专业的学生最近开始批了,有人说换了新的政策,审查时间会延长。这些消息真真假假,但对于我们这些等待者来说,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像是救命稻草。
还好,签证最后还是批下来了,心就像被悬着的石头放了下来。当我在邮箱里看到那封来自美国大使馆的邮件时,手都在颤抖。打开邮件的那一刻,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Your passport is ready for pick up"。我坐在电脑前呆了好几分钟,然后突然笑了起来。那是喜悦、解脱、还有对未来的期待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当签证的尘埃落定,另一个崭新的"第一次"便接踵而至,购买那张承载着梦想与忐忑的国际机票。
我用在香港省吃俭用攒下的奖学金,买下了人生中第一张飞往美国的单程机票。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单程票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几分浪漫与悲壮,仿佛电影里主角即将踏上未知旅途的序章。它不仅仅是一张机票,更像是一种宣言,我要义无反顾地走向前方,去陌生的国度开启全新的生活,去寻找一个全新的自己。
从北京到费城没有直飞航班,必须中转。为了这趟旅程,我花了很长时间反复研究转机城市,既要考虑票价是否划算,又要确保转机时间充裕——毕竟作为第一次入境的国际学生,网上流传着"海关小黑屋"的种种传说,谁都不想因为赶时间而手忙脚乱。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入关流程的顺畅程度。权衡再三,最终我选择了在西雅图转机。
人生中又一个新鲜的"第一次"就这样悄然而至,买158打包。
158这个数字在留学生圈子里早已成为专有名词,指的是长宽高三边之和不超过158厘米的托运箱,这是航空公司允许的最大尺寸。每当听到158这个词,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学子都会会心一笑,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初次离家的记忆与故事。
我买了两个158行李箱,开始准备打包。这两个箱子直到今天还躺在我卧室衣柜的最角落里,像两个沉默的老朋友,见证了我从学生变成打工人的全过程。每次整理衣柜看到它们,我都会想起那个背着行李箱踏上异国征程的年轻人。那些箱子上的贴纸和划痕,记录着它们和我一起经历的跨洋旅程。
准备行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痛苦的取舍。什么该带,什么该留下,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重量。这种选择比高考填志愿还难,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哪些东西在美国能买到,哪些买不到。我拿着每一件物品都要思考好久:这个在美国用得上吗?这个能买到类似的替代品吗?如果不带会不会后悔?
那两个箱子,里面不光塞有衣服、被子,还有锅碗瓢盆、各种常备药,甚至还有几本厚厚的参考书。我一边往里塞,一边用体重称来来回回称重,航空公司规定每个箱子不能超过23公斤。那几天我简直成了打包界的鲁班,甚至在衣服之间塞满了小物件,妄图做到毫厘必争,反复调整着箱子里的每一样物品。
行李收拾好了,住房也得解决。这也是我第一次,跨洋远程租房。
我提前联系了UPenn我们系里唯一一个华人师兄J,名字一看就是中国人,我鼓起勇气写了封邮件。那封邮件我修改了好几遍,我在邮件里介绍了自己的背景,然后询问租房方面的建议。发送之前,我反复检查了语法和拼写,生怕给师兄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没想到这位师兄特别热心,飞快回了邮件,还给我介绍了租房的渠道。他在邮件里详细介绍了费城的各个区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哪些地方价格便宜,哪些地方交通方便。他甚至提供了几个租房网站的链接,还告诉我一些租房的注意事项。这种来自陌生师兄的温暖,让我对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有了一些期待。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能遇到这样愿意帮助新人的前辈,真的是一种幸运。
UPenn所在的城市费城,名气挺大,历史也挺悠久,但现实远没那么美好。它是个破败的工业城市,UPenn所在的区域甚至在全美治安最差的大学周边排行榜上常年名列前茅。经常有枪击、入室盗窃、街头抢劫。这些信息让我对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增添了一层担忧。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关于费城治安的新闻,结果越看越心惊:某某地方又发生了抢劫案,某某区域晚上不要独自外出,某某街道白天都不安全。这些信息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我的心头,让原本对留学生活的美好想象蒙上了阴影。
选择出国留学不仅仅是换个地方读书那么简单,更是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学会生存。从安全防范到日常生活,从学术适应到社交融入,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挑战。那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的安全感,在这里都要重新建立。
租房时我既想安全又想便宜,但这两个愿望基本是互斥的。最后只好听从师兄的建议,在学校外圈、靠近学校西边黑人区边界租了个单间公寓。也确实是边界,因为再走两步就是慎入地带。这种选择让我感到一种复杂的心情,既庆幸找到了相对经济实惠的住处,又担心安全问题。那种在安全和经济之间左右为难的感觉,大概是每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都会经历的困扰。
合同是在线签的,根本没见房东,也没看过房子,只能说是赌一把。在国内的时候,租房至少还能实地看看房子的条件,和房东当面沟通。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通过几张模糊的照片和房东的文字描述来判断房子的情况。这种盲选的感觉让我很不安,但又没有其他选择。我把这种不安压在心底,告诉自己这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签证、机票、行李、住房这一切"第一次"都安排妥当,我站在出发前夜的房间里,望着那两个158行李箱,心情百感交集。那些 箱子里装的不仅仅是衣物和书籍,更是对过去生活的告别,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每一件被精心挑选放入箱中的物品,都承载着我对 异国生活的想象和期待。
回想起这段准备出国的过程,从那张黄色的行政审查通知单带来的焦虑,到拿到签证时的如释重负;从反复称重行李箱时的纠结,到购买单程机票时的坚决;从网上租房时的忐忑,到一切就绪时的兴奋。这一路走来,我像是在经历一场成人礼,每一个"第一次"都在告诉我:我即将踏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这个世界里,没有人会为我的选择负责,除了我自己。
那些忙碌而紧张的准备日子,现在想来都带着一种特殊的仪式感。它们不仅仅是出国前的必要程序,更像是人生轨迹转换的重要标记。每完成一个环节,就意味着距离那个未知的新世界又近了一步,距离那个熟悉的旧世界又远了一步。
这种既兴奋又忐忑的矛盾心情,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明知道选择了这条路就再难回头,却又被前方的无限可能深深吸引。所有的准备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真正告别"做铺垫——那个踏上飞机的瞬间,那个真正意义上与过去挥手作别的时刻。
当一切准备就绪,我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离家远行。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