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天堂,学渣炼狱
朝朝暮暮赴书堂,座位相争意气扬。 最难不是寻芳客,更是图书馆里忙。
夜半推论皆学子,晨光默诵尽才郎。 不妨寄语他年事,最美还是读书香。
关于中科大, 有这么一些段子:
图书馆桌子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满的,有人调侃说:"中科大学生只有两种量子纠缠状态:在自习,或者在去自习的路上。"
自习室总是爆满,有人调侃说:"中科大最难抢的不是女生的手,是自习室的位子。"
中科大学霸早上起来就直奔自习室,晚上睡觉前还在自习室。室友打趣说:"你是不是把自习室当家了?"学霸淡定回答:"宿舍只是我的临时休息点。"
某次深夜,保安大叔巡逻到自习室,看见一学生正对着笔记本发呆。大叔关切地说:"同学,这么晚了该回去休息了。"学生回答:"我这不是发呆,是在脑子里推导公式。"
GRE考场,一学生一直趴在桌上睡觉。监考老师好心提醒:同学,就算没准备也就当做一次真题了。学生抬起头淡定的说:老师,GRE我早考就过了,我是花钱来占个自习座位。老师目瞪口呆。
这些段子确实道出了中科大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除了最后一个有些夸张以外,其他几个都是非常真实。在我入学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感觉到周围同学那种自习精神,确实不是一般大学可以比的,我开始体会到"不要命的去科大"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科大的“自习文化”简直深入骨髓。无论是教室,还是图书馆,经常都很火爆——从早到晚、从天亮到天黑,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尤其是考试周之前,能自习的地方都坐满了人,座位可以说是“分秒必争”,每次找座位都像是一场“谍战片”,谁能找到空座,谁就赢得了这场无声的战斗。
中科大的新生入学后,一定会买一样东西,而且人手一个甚至两个,你能猜到是什么吗?应急灯!就是那种充电后能发光当台灯用的应急灯。因为中科大宿舍晚上11:30会准时熄灯,但熄灯后几乎没有人会立刻睡觉,大家纷纷打开应急灯继续学习。一个应急灯用完没电了,就换另一个继续战斗。所以入学时,师兄师姐们会强烈推荐我们买个应急灯,为熄灯后的自习做好准备。
刚入学时,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幻想,想象校园里应该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大把自由的时间。经过了高中三年的魔鬼生活,我心里暗想,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然而,没多久现实却狠狠地给了我一记“当头棒喝”,这些美好的幻想就被打破了,说好的“大学就是比高中轻松”呢?简直就是谣言啊!
我发现周围的同学们一个比一个用功,卷得离谱!大家都埋头学习,根本没人想浪费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在这种环境里,我都不好意思偷懒,只能跟着大部队一起卷。
中午回宿舍想睡个午觉,结果宿舍楼里传来朗朗的英语读书声,让我觉得自己睡午觉简直就是在偷懒,躺在床上都有点心虚。于是后来我也开始早起,或者中午不休息,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读英语。
据我观察,在中科大,尤其是我们生物系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大概是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能进生物系的,基本上都是高中特别拔尖的学生,甚至有很多人高考分数超过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只不过他们没能进清华北大那些热门的专业,于是选择了中科大的生物系——毕竟当时大家认为生物是个非常热门的学科。这样一来,虽然学校的名气不如清华北大,但至少专业还能撑得上台面。而这些同学,从高中开始积累的那股拼劲儿,带到了大学,自然不会停下来。他们习惯了高中的紧张节奏,也习惯了不断追求卓越的状态,所以到了大学,他们依然保持着这种高压的学习方式,似乎停下脚步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
其次,很多来中科大的同学目标非常明确:出国深造。中科大的出国率在国内首屈一指,那个年代出国不像现在容易,所以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共识,想出国就得去中科大,这似乎是除了清华北大以外唯一的出国通道,很多人就是奔着这个来的。既然目标是出国,那GPA就变成了最关键的事情——毕竟,GPA可是申请国外大学的硬通货。为了能够在申请的时候有竞争力,每一门课的GPA都尽可能刷到最高。哪怕是一些相对学分较少权重不大的课程,比如选修课,实验课,大家也都会花时间去认真对待,因为大家知道,任何一门课的成绩都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除了GPA,还得过英语四六级,然后备战托福和GRE。这些考试像是写在时间轴上的任务,大家每年都有详细的规划。为了尽早通过这些考试,很多同学在大一就开始准备,利用寒暑假上新东方,争取一次性通过并拿高分。这种对时间的精打细算,让我觉得他们的人生已经被严格安排好,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早早进实验室,积累科研经历,因为这是申请国外大学,特别是PhD项目的关键一步。为了能够尽早进入实验室,很多同学从大二就开始主动联系导师,争取能参与到实验项目中去,能在申请截止前完成具体的项目,或者发表论文。这些科研经历申请材料上的亮点。所以说,大家的目标非常明确。
甚至中科大的校园爱情和别的学校都有点不一样:中科大的学霸们谈恋爱更多是为了找个靠谱的学习搭档。在中科大,最吸引异性的不是颜值或身材,而是高GPA、科研实力,还有发论文的潜力!这样一来,找到另一半就意味着可以一起上自习、一起攻克难题,甚至还能帮忙在论文里挂个名字。中科大最抢手的可不是那些颜值高、篮球打得好的男生,而是那些GPA高、科研能力强的大佬们。就比如实验室里那些马上有论文要发表的师兄们,简直是炙手可热,谁不想找个这样的“科研男神”助自己出国一臂之力呢?
另外,就是环境的影响。在中科大这个环境里,周围的同学都特别用功。比如晚上熄灯了,宿舍里还有人开着应急灯学习,我都不好意思早早睡觉。即便我偶尔想偷个懒,想找人一起玩,发现大家都在学习,根本没人陪我。
此外中科大早上第一节开始时间是7:50,比大部分学校都要早,据说这也是中科大的特色之一。学校的这些规定,无形中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业,避免了那种“堕落自由”。即便如此,生物系同学们还会再早一点到教室,占领前几排座位。
中科大还有规定:本科生大一大二是不可以买电脑,本科宿舍是不可以通网络。如果需要用电脑做作业或者上网,需要去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很多人因为高中时期被压抑得太久,一到大学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特别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世界,难以自拔。所以这种规定,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中科大本科生对于电脑和网络的沉迷。
此外,中科大所在的合肥,也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少了很多花花世界的诱惑。想想我本科四年,基本上没去过合肥或者周边玩,因为确实没什么好玩的地方。唯一一次出游还是本科毕业旅行的时候,大家一起去了一趟黄山。
所以这样的氛围,让人根本不好意思放松。在这种环境下,休息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罪过,仿佛你不努力,就对不起周围那些正在拼命的人。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怕是再懒的人,也多少被逼得跟着用功起来了。
但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我很多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学霸云集的地方,哪怕是小小的偷懒,也会让我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会不自觉地被周围的氛围推着向前走,生怕自己落后,生怕自己被淘汰。这里的竞争不仅仅是和别人比,更是和自己较劲儿,每个人都在逼迫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追求更高的成绩,更好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更好的发展。
现在回头看我的大学四年, 我有很多思考:
这种“唯有读书高”的学习氛围,其实是有好有坏。好的地方在于,这样的环境让我远离了许多不好的诱惑,比如沉迷网络游戏或其他无聊的事情。在高中那种压抑了很久的状态下,一到大学有些人就像脱缰的野马,而中科大的严格规定和勤奋的氛围却让我不得不集中精力在学业上,这无疑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但与此同时,这种奋发向上的学习环境也有它不好的地方。让我错失了探索人生方向的黄金时间。大学其实是最好的探索人生方向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因为大学之前的高中阶段,我们被学校和家长束缚,目标就是高考,我们的生活基本上被高考所定义,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进入一个好学校,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了大学,如果我们仍然只盯着成绩,就等于延续了高中那种单一的追求。而大学之后,当我们开始职业生涯,比如开始工作或者读研究生,探索的成本就会逐渐增大,换方向不再那么容易。因此,在大学阶段如果只是一味追求GPA,而缺乏对自己真正兴趣的探索,未免有些可惜。人生不应该只有一种可能性,大学是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阶段,应该多尝试、多犯错,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等到毕业后再来尝试改变,成本会高得多。因此,大学阶段的探索是无价的。
我们除了有短期目标,更应该有长期目标。在中科大这种环境下,很多人短期的目标往往是获得高GPA、发paper、拿到好offer出国,这些都是申请研究生或找工作的“硬通货”。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活里也应该留一些时间去尝试新鲜事物,寻找自己的长期目标。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做一些和专业无关的项目,甚至只是和不同专业的同学多交流,这些都是了解自己兴趣的重要途径。探索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才是对未来长期发展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对自我兴趣的发掘,那可能会错失很多宝贵的机会。
我认识的一些同学,他们虽然GPA没有那么拔尖,甚至经常挂科,但通过各种尝试,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最终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他们有的毕业后去创业,有的进入了艺术领域,还有的在公益组织工作,虽然和他们的本科学习看起来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的人生却充满了热情和动力。比如我有个同班同学,大学期间在别人准备GRE的时候,她休学参加南极科考,登上雪龙号到极地研究北极熊毛排泄物中重金属,她通过这种方式探索自己的个人兴趣,后来转行考上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还有比我高一级的同学,大学期间参加歌唱选秀节目,据说和张靓颖还PK过,但是因为耽误了学业,有些课程挂科不得不重修从而跟低一级的我们一起上课。我觉得大学期间就应该这样大胆的去探索自己的兴趣,GPA在理想面前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数字。如果能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大学期间挂科休学又算得了什么呢?反观那些像我这样只顾埋头追求高分的人,虽然走上了一条看似“稳妥”的学术或职业道路,但未必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真正满意,到后面的人生阶段才开始探索自己兴趣的时候,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有些大了。
所以,我觉得在大学里,短期的目标固然重要,但也要留给自己一些空间去探索,去尝试不同的方向。这样,不管是未来的职业选择,还是人生的规划,都会更符合自己的内心,活得更加充实。中科大的这种“内卷”环境固然培养了我们刻苦奋斗的精神,但也让我们封闭了自己,忽视了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大学阶段多一些对人生和职业的思考,多尝试不同的事情,比单纯追求高分更有意义。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