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少年远行
小城十载闭闷中,渴望新途破旧笼。 暑夜火车如桑拿,离乡步步心忐忡。
合肥未有繁华景,学霸专研志不空。 独立艰难新生活,兴奋随梦逐霞红。
我一直生活在家乡的小环境里,几乎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离开家、踏上全新的生活让我感到既不安又兴奋。不安是因为我独立生活的经验几乎为零,面对即将到来的陌生环境,我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兴奋则是因为在那个闭塞的环境里生活了十几年,我觉得自己像关在一个小盒子里,透不过气来。我渴望逃离,渴望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重新开始。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心中有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期待。
那时候还没有高铁,从家乡到合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先坐长途大巴到附近的大城市火车站,然后再挤上一整夜的绿皮火车才能到达。所谓绿皮火车,就是那种车厢刷成绿色的老式火车。条件相当原始,没有空调,速度很慢,还经常停靠沿路小站。夏天的绿皮火车简直是个"桑拿房",车厢里人挤人,闷热到让我怀疑人生。可当时也没得选,这就是我往返家乡和学校唯一的办法。在本科的三年寒暑假里,我都是坐这趟火车往返,直到第四年去北京实习,我才终于摆脱了这趟"地域列车"。不过,这趟火车也有个好处,那就是便宜。用学生证打折后,真是便宜得让人有点感动。不过每到春运,票就成了稀缺资源,得在火车票开售当天冲到火车站排队抢票,要不然连站票都没份。
虽然合肥是安徽的省会,但整个城市也不大。公交系统倒是有,比家乡那种靠脚走和自行车组合的交通方式确实要高级一些,不过也没有地铁。合肥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对于中科大的学生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没有太多诱惑,娱乐少得可怜,最多就是去学校附近的几个小店吃烤串,而且就连吃烧烤的店也没有太多选择;坏事当然就是大学生活的单调和乏味,难以接触到多样化的知识和广阔的世界。许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课堂和实验中逐渐失去了对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眼界始终局限于课本和教室。缺乏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社会体验,使得学生在思维上难以突破原有的框架,也无法真正理解自己在更大社会中的位置。
不过总的来说,这样的环境非常"有助于"专心学习、培养学霸——毕竟也没啥别的可干,就连想找个网吧沉迷都难,真是学霸天堂、学渣炼狱。
再来说说中科大的历史。
中科大最初成立于北京,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因此中科大不是隶属于教育部,而是隶属于中科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中科大本科生想保送研究生,去中科院系统以外的大学,比如清华或北大,会比较困难,因为清华和北大是教育部系统的。所以大部分保研的中科大本科生,要么是本校,要么是去中科院下的研究所,很少有保研去外校的。
中科大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国家的科研大事,培养一批顶尖的科技人才,比如"两弹一星",即原子弹、氢弹和卫星。当时因为中苏关系恶化,国内的政治局势也一片动荡,学校不得不决定搬离北京,去找个安全又清静的地方继续搞科研。据说当时的首选是河南、湖北、江西,但这三省压根儿不想接收中科大,于是最后安徽站了出来,愿意收留这个漂泊的学校。于是1970年,中科大正式从北京搬到了安徽合肥,科研设备、老师学生,统统打包带走,那场面颇有点"长征"的味道。虽然离开了北京的繁华,但也正是合肥的地理位置,让中科大有了一个专心搞科研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中科大后来在科研方面真是闷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所以外界称中科大为"中国科学家的摇篮"。中科大也以高出国率而闻名,一度有"美国培训中心"的外号。据说早期去美国的华人,除了清华北大的,就是中科大的毕业生最多。中科大在美国简直就是"团建大本营",校友遍地跑。
中科大是一个小而精的理工科大学,常被戏称为"中国的MIT"。MIT短小精悍,科研实力强大,而中科大也有着相似的特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体积小但科研战斗力爆表。即使在国内大学疯狂扩招那几年,中科大每年招生人数也基本稳定。
中科大不仅规模上和MIT相似,连GPA系统也仿照MIT:一般大学GPA是满分4.0系统,而MIT的GPA是满分4.3系统,中科大也采用这套系统。所以中科大学生申请出国,还要专门把自己成绩单上的GPA由4.3转到4.0系统。
我印象中,中科大主要就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和火灾这几个比较大的系,火灾系是研究火灾动力学演化规律,他们有个火灾大楼,据说每隔几天就在里面人为放火,研究火灾的动力学机制,每年还有开放日,可以去那个"烧火"的大楼里面参观。传说还有个神秘的英语系,但每年招的人屈指可数,而且因为中科大允许学生第一年结束转系,英语系的学生基本上在第一年结束后就"逃跑"了,所以似乎感觉不到这个系的存在。
我所报考的生物系,是当年新中国为准备两弹一星、研究核辐射而成立的生物物理系发展而来的。我们入校后的本科班主任,就是做生物放射性同位素研究的。
再说一个中科大冷知识:大家知道为什么最近美国把中科大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吗?因为中科大从建校开始就涉及到很多高尖端的科研项目,为了保密,中科大的每个系都是以数字称呼的,比如生物系是8系。中科大还有特别有名的少年班,也叫00班。所以中科大校友见面后,一般打招呼的方式就是问对方来自几系,通过这种方式,能很快甄辩对方是不是真的中科大校友。
2012年,中科院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于是网上有了一个很形象的戏称:中科院抛弃了中科大这个"长子",又生了一个"二儿子",而且对这个新儿子还宠爱有加,简直是亲生的。可怜的中科大,就好像一个"老大哥",辛辛苦苦撑了那么多年,结果发现自己地位不如新来的。
听完了这么多冷知识,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入学的第一天。
我拖着行李踏入了中科大的西区。
中科大有三个主要校区:东区、西区和南区。东区是物理、数学、化学这些传统学科的地盘,而西区则是新兴学科的主场,比如计算机和生物,还有研究生宿舍,相对来说西区更现代一些。南区主要是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山头,但是大学四年我从来没有去过。
新生报道结束后,我找到了自己的宿舍,是一楼的第一个宿舍,而我的床铺恰好就在靠近宿舍门的位置。每天楼里同学们进进出出,几乎都会经过我们的宿舍。从清晨到晚上熄灯,宿舍门口的楼道里总是充斥着不间断的脚步声、说话声,甚至经常还会有人在楼道里拍球。这种吵闹的环境刚开始让我非常抓狂,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扔进了一个热闹的集市,完全没法静下心来。宿舍没有空调,夏天晚上经常热得睡不着,半夜起来去厕所洗冷水澡消暑,而且厕所不在宿舍里面,在宿舍外楼道里。洗冷水澡一方面是因为降温,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冷水,而洗热水澡需要去公共澡堂。宿舍冬天倒是有暖气,值得一提的是,据说中科大是唯一个淮河以南安装暖气的高校,而在中国,一般淮河以南为非强制集中供暖区。
中科大的澡堂是全开放式的澡堂,没有任何隔断,而且开放时间很短,就下午晚饭那几个小时。所以洗澡经常要排队,这样经常导致两个尴尬的场景:要么我脱光了衣服全身赤裸在澡堂里面排队看别人洗,要么是很多全身裸露的人在我身边排队看我洗澡。有时遇到好心的同学,还会邀请排队的人一起洗,以节约时间,对我来说非常窘态,所以我每次都希望不要遇到这种热心同学。
除了宿舍和澡堂,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措手不及。大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我来说都是从未经历过的挑战。我不知道怎么洗衣服,也不知道怎么装被套,还是好心的室友一步步教会了我。后来我因为不适应,好几次哭着打电话回家。有一次特别想吃西瓜,但宿舍楼外面就有水果摊,我却不知道怎么自己去买。
我记得开学没多久去找了一位大三的师姐取经,问她有没有给新生生活和学习的建议?她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你会发现自己的适应力和潜力是无限的!"那天的其它对话,我完全不记得了,但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回头看,师姐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慢慢地,我学会如何在嘈杂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学会了照顾自己,学会了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我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这种适应能力为我后来在国外的生活和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当我遇到那些让人抓狂的环境,我都会想起师姐的那句话,努力去适应所处的环境,并告诉自己:或许正是在这种不舒适中,才有机会真正锻炼我们的韧性和适应力。毕竟,钻石也是在压力下形成的,而我也在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让我把思绪再拉回到报到当天晚上,我们生物系组织了第一次班会。当时中科大生物系条件还相当简陋,没有自己的系楼,被暂时安置在一个工地常见的临时简易房里。我们花了好一阵子才在校园角落里找到那个简易房,我当时还有些小小的失落,堂堂中科大生物系怎么连我们高中教学楼都不如。不过没过多久,生物系就建了气派的生物系楼,其中还有几间带空调的自习室,不过每到暑假就人满为患,因为校园里面其它教室是没有空调的。
但其实生物系在中科大是个大系,班会那晚,简易房的教室里大概有一百多人,后来由于学校允许第一年后转系,许多物理系、化学系、计算机系的优秀同学也转到了生物系,我们班又增加了二十多位新同学。
那晚,每位同学都依次上台做自我介绍。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各个省市都有代表,而且我看到了很多女生。中科大是个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女生比例一向很低,像物理系的女生只有个位数。但生物系是例外,有将近三十位女生,是全校女生比例最高的系。在中科大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女生比例无疑是一个亮点。这吸引了很多外系的男生跑来生物系找女朋友,而生物系的男生因为僧多粥少,竞争过于激烈,不得不去中科大对门的安徽大学找女朋友了。所以中科大经常和安徽大学有联谊活动,目的也是相当明显,我这也算是补充另外一个冷知识了。
至于我的自我介绍,我已经完全记不清自己当时说了什么了。不过,同学们后来倒是给了我一些有趣的反馈:他们觉得我看起来挺帅的,但一开口那带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瞬间浇灭了他们对我的第一印象。不过,这就是我,一个真实的我,带着家乡的味道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开始了四年的奋斗旅程。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