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转身,拥抱智能

壮志凌云觅战场,磨穿铁砚待天光。忽闻山巅传书信,疑是仙人降玉章。

自此扶摇乘风起,敢同日月争辉光。前路纵有千般险,我亦从容赴远方。


在博士期间,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计学,用那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来理解生物数据。那段经历虽然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但也让我逐渐意识到,面对日益复杂和庞大的数据集,传统统计方法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在TJUH面对新的研究课题和挑战,我愈发感觉到需要更强大的工具来挖掘数据深处的模式和价值。这时候,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这两个充满魔力的词汇,开始频繁地闯入我的视野。

然而,对于一个连"过拟合"(overfitting)这种基础概念都懵懵懂懂的人来说,踏入这个全新的领域,无异于从零开始,前方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我至今还记得一次去默克面试的窘境,面试官提出的一个与过拟合相关的问题,我当时竟有些语塞,现在想来真是汗颜。那时候的我,对机器学习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从未上过任何相关课程。

我的机器学习启蒙,源于互联网公开课的兴起。那时Coursera刚刚崭露头角,上面可选的课程寥寥无几。我接触的第一个资源,便是大名鼎鼎的吴恩达(Andrew Ng)老师的机器学习课程。这门课无疑是经典之作,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然而,学完之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课程内容相对基础,虽然覆盖了核心概念,但离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还有相当距离。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站在门口窥探了一下,里面的精彩世界还远未触及。

紧接着,Coursera 上的课程逐渐丰富起来。我选修了由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两位知名教授 Emily Fox 和 Carlos Guestrin 开设的机器学习系列课程。我对 Emily Fox 教授印象深刻,因为我曾在宾大沃顿商学院旁听过她讲授的统计学课程,她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令我受益匪浅。而 Carlos Guestrin 教授,正是大名鼎鼎的 XGBoost 算法的开发者。这门课本身质量很高,我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大约就在我学习这些基础机器学习课程的同时,整个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那就是深度学习浪潮的兴起。现在回头看,正是几个关键性的突破,将深度学习从象牙塔推向了工业界,也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入门门槛。

首先是 ImageNet 竞赛。2012年,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 AlexNet 在这项大规模图像识别竞赛中取得了惊人成绩,准确率远超传统方法,让人们看到了深度学习在处理复杂模式识别任务上的巨大潜力。这可以说是深度学习爆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其次是硬件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英伟达(NVIDIA)推出基于 CUDA 的并行计算平台。它使得利用图形处理器(GPU)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成为可能,极大地缩短了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所需的时间,从之前的几周甚至几个月,缩短到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没有 GPU 加速,很多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根本无法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训练。

与此同时,各种深度学习框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早期像 Caffe 这样的框架,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实现和训练神经网络的基础工具。而随后出现的 Keras,则以其简洁、模块化的 API 设计,进一步降低了使用门槛。通过 Keras,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和实验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而不必过多地纠结于底层的复杂实现。

正是这些技术的交汇:算法的突破(以 CNN 为代表)、硬件的加速(CUDA 和 GPU)、以及框架的成熟(Caffe、Keras 等),共同推动了深度学习的普及。它不再仅仅是少数顶尖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而是逐渐成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图像、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问题的有力武器。这一切,都让我这个正在机器学习大门外徘徊的初学者,看到了新的方向和可能。

我意识到深度学习是必须攻克的下一个堡垒。那时,Udacity 推出了一个专门的深度学习课程。虽然价格不菲(我记得大概是四五百美金,这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看到精心设计的大纲,我还是咬咬牙报了名。这门课确实物有所值,让我系统地学习了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和技术。不过,时至今日,我不建议大家再花钱去上这门课了,因为有了更多、更好的免费或低成本选择。

其中,吴恩达老师创办的 DeepLearning.AI 在 Coursera 上推出的深度学习系列专项课程,就是极好的替代品。我后来也学习了这个系列,内容编排和讲解依然保持了高水准,是入门深度学习的绝佳选择。但和他的机器学习课程类似,感觉在实践层面,深度和广度上仍然略有欠缺,学完后可能还是觉得离熟练应用有距离。

为了弥补在线课程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我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我个人非常喜欢通过阅读来学习,感觉效率更高。在众多书籍中,有几本对我帮助巨大:

《Hands-On Machine Learning with Scikit-Learn, Keras & TensorFlow》:这本书堪称神作。它不仅覆盖了机器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基于 Scikit-Learn、Keras 和 TensorFlow 的实战代码。内容非常实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好,是必读之作。

《Deep Learning with Python》:作者正是 Keras 的创始人。这本书聚焦于使用 Keras 进行深度学习实践,语言通俗易懂,书中通过丰富的代码示例来解释核心概念,避免了复杂的数学推导,非常适合希望快速上手应用的读者。很多我自己以前没意识到的实践技巧,都是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Python Machine Learning》:这本书的作者之一 Sebastian Raschka 也有生物信息学背景,这让我倍感亲切。书写得非常细致,概念解释清晰,同样包含大量代码示例。这本书也更新了好几版,内容与时俱进。

当然,还有那本被誉为深度学习"圣经"的花书《Deep Learning》。这本书非常经典,内容全面且深入。但老实说,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像我这样转行的人来说,初期并不需要啃这本书。它过于理论化,很多内容与前沿研究相关。如果你想把它放在书架上"撑场面",那绝对够格。但如果是为了入门学习,建议先放一放,等到有一定基础,需要深入理解某些理论细节时再来查阅。

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基本工具后,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开始尝试参与 Kaggle 上的竞赛。Kaggle 无疑是一个学习和练手的好地方,但后来我逐渐发现,对于生物背景的我来说,Kaggle 上很多竞赛的数据和问题与我的研究领域关联度不高。于是,我将目光转向了各种医学影像相关的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让我运用所学的深度学习知识,还能直接积累与我研究方向相关的项目经验,这些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简历。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尝试过其他的学习途径。比如国内的知乎,上面有很多技术文章和讨论。但我很快发现,知乎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点过于碎片化,甚至有不少错误。相比于系统性的课程和书籍,效率不高,有时甚至会被误导。

相比之下,Twitter 是一个获取前沿信息的好地方。关注领域内的大牛,可以看到他们分享的最新论文、有趣的观点、实用的工具和教程。这对于快速了解领域动态非常有帮助,毕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这个领域发展实在太快了。

YouTube 也是一个宝藏。上面有大量的教学视频、会议报告、技术分享。例如,当我需要深入理解某个特定概念(比如变分自编码器 VAE)时,常常能在 YouTube 上找到讲得非常透彻的教程或顶会教程。在这里,我想特别推荐两个频道:

李宏毅老师的频道:这位台湾大学的老师录制了大量关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甚至包括我在上一章提到的线性代数的课程视频。内容丰富,讲解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虽然视频较长且没有配套作业,但非常适合在做其他事情时“磨耳朵”,或者系统性地学习。我把他所有的视频都看了好几遍。

3Blue1Brown:这个频道以其精美的数学可视化而闻名。其中《线性代数的本质》系列,对于理解线性代数的几何直观非常有帮助。为什么在这里再次强调线性代数?因为我发现,越往后学,越觉得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瓶颈在于数学基础,尤其是线性代数和优化方法。3Blue1Brown 的视频帮我打下坚实的直观基础。

回望这段机器学习的学习之旅,从 Coursera 到 Udacity,从一本本经典教材到一场场 Kaggle 竞赛,再到 Twitter 和 YouTube 上那些零散而宝贵的智慧火花,我的机器学习之路,就像是在攀登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山。最初站在山脚下时,那些复杂的算法和数学公式就像陡峭的岩壁,令人望而生畏。但当我一步步向上攀登,每掌握一个新概念,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像找到一个新的落脚点,视野也随之开阔。

我也开始渴望更多的挑战,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主动出击,寻找新的战场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如同来自山巅的一封信,悄然降临。它将我带到了一个曾经只能仰望的高度,也开启了我职业生涯中一段崭新而又惊心动魄的旅程。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