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之难,认知为茧
博士迷航雾锁舟,前路茫茫心自愁。几番问道投金海,数度转身弃商楼。
昔时未识码农路,今日方知认知囚。抛却纷繁千般念,俯首但向书中求。
博士生涯的迷雾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挣扎与迷茫。毕业的轮廓在远处若隐若现,模糊不清,仿佛随时会消散。即便我能侥幸冲过终点线,手中也空空如也,没有一篇能在学术界立足的顶级期刊论文。看着师兄师姐们手握多篇统计学四大期刊的发表文章,意气风发地奔向教职的康庄大道,我内心的自卑感如藤蔓般疯长。我反复问自己,一个没有数学和统计科班背景的人,真的适合在这条严谨的学术道路上走下去吗。我感觉自己像个误入巨人国度的孩子,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在一次与指导委员会(thesis committee)里的教授L的聊天中,她的一番话更是将我心中对学术生涯的最后一丝幻想彻底浇灭。她告诉我,博士毕业的那一刻开始,学术生涯的倒计时便会开始滴答作响,必须要开始分秒必争。也就是要开始在几年之内,发表足够多,足够好的文章,才能在学术界立足。如果在毕业后几年不能做到,学术生涯将会越来越难。
另外学术界的道路异常狭窄,通常需要到顶级大学有名望的老师手下,做一到两轮博士后作为跳板,而博后生涯薪水微薄,生活清苦。想到自己已不再年轻,还要在清贫和高压中再熬上好几年,才能换来一份稳定的收入,我对成为教授的这条路,彻底犹豫了。学术的大门,似乎在我面前缓缓关上了。
教职的路走不通,那我该走向何方。人生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
我第一个想到的方向是金融。这个念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我两位高中同学的真实经历。他们和我一样,都毕业于中科大,只不过读的是化学。化学同为所谓的天坑专业,所以他们在读博期间便早早另谋出路,靠着啃下CFA一二三级证书,成功转型进入了金融行业。当我还在博士的泥潭里苦苦挣扎时,他们早已完成华丽转身,在新的领域站稳了脚跟。
我联系上了其中一位同学Z。一通长长的电话里,我们仿佛找到了知音。他完全理解我读博的痛苦与课题进展不顺的煎熬,因为他也曾走过同样的路。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极力向我推荐考CFA这条路。他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我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我当时没有太多犹豫,几乎是立刻就付诸了行动,报名参加CFA一级考试。那笔报名费对我一个拿着微薄博士生奖学金的学生来说,堪称一笔巨款,但我咬了咬牙,还是决然地报了名。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是全球投资业里最为严格与含金量最高的资格认证,被誉为金融第一考。CFA考试分为三级,层层递进,每一级都需要单独报名和通过。对于一个金融小白来说,光是第一级就涉及十门艰深的学科:职业伦理道德、数量分析、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理财、投资组合管理、权益投资、固定收益、衍生品、另类投资。这些科目涵盖了金融投资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数学统计,到复杂的金融工具定价,每一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消化理解。对我这样一个生物统计背景的人来说,挑战巨大。
起初,我尝试啃官方指定的那套砖头一样厚的教材,满篇密密麻麻的小字看得我头昏脑胀。坚持了一个月后,我几乎要放弃。后来,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某个非官方CFA培训课程。这成了我的救命稻草。培训课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专业的老师通过视频讲解,将厚重的教材浓缩成条理清晰的要点。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每天对着视频和讲义反复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网上搜索。这种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我渐渐感觉自己入门了。
那是一段苦行僧般的日子。我每天清晨六七点就爬起来,学习两三个小时,然后在十点钟左右赶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晚上十点多回到家,又接着学习到深夜十二点。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都被我用来追赶进度,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这整个过程完全靠自觉,没有老师督促,没有同伴监督,更没有外在的压力推着我前进。每天早上醒来,都需要与内心的懒惰和惰性进行一场激烈的斗争。有时候躺在床上,真的很想再多睡一会儿,但想到那个遥不可及的金融梦想,我还是会咬着牙爬起来。这种完全依靠自律的学习方式,对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
就这样高强度地坚持了大约三个月,我走进了考场。CFA考试的题型很适合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我们,全是选择题,但题量巨大,几乎没有给人思考的时间。我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差点没有时间答完所有题目,最后一部分甚至是在慌乱中凭感觉填的答案。走出考场,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感觉希望渺茫。
几周后的一封邮件,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通过了。那一刻的狂喜难以言喻。这是对我过去几个月付出的巨大肯定。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人生似乎多了一种新的可能。这个结果也确实给我带来了机会,毕业前夕找工作时,我顺利拿到了一家位于费城的知名量化交易公司(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 SIG)的面试邀请。
但我最后还是放弃了选择金融这个方向。因为我那时正在着手准备绿卡申请,咨询律师后,我得知了一个潜在问题,无论是毕业后的OPT实习期还是绿卡申请,都要求工作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我的专业是计算生物学和生物统计,与金融相去甚远。如果我贸然转行,我的留美之路很可能会因此中断。考虑到这个巨大的风险,我反复权衡,最终还是痛苦地放弃了金融这条路。
另一个我认真考虑过的方向是去咨询公司。这对于常春藤盟校的博士来说,是一条非常主流且光鲜的出路。宾夕法尼亚大学作为藤校之一,顶级的咨询公司如BCG,每年都会来这里招揽博士生,这几乎是藤校博士生的一个光环和特权。我的实验室就有一位同学J,他早早地把目标锁定在咨询行业。宾大有著名的沃顿商学院,他便主动和商学院的学生组队,每天练习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咨询公司面试和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面试官会给一个真实的商业问题,比如某家零售连锁店利润下滑,需要面试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面试者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通过提问来收集信息,然后运用商业框架进行逻辑分析,最后给出建议。整个过程就像是在玩一场高智商的角色扮演游戏。面试官扮演客户,面试者扮演顾问,需要展现出清晰的思维逻辑、敏锐的商业嗅觉,以及强大的沟通表达能力。面试者不仅要能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还要能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的方案。
这种训练对于咨询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几乎就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缩影。真正的咨询项目中,面对的客户可能是跨国公司的CEO,所以需要在几周或几个月内,帮助他们解决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战略问题。案例分析既是筛选人才的工具,也是培养顾问思维的训练方式
所以受J影响,我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也去参加了几次沃顿举办的咨询公司讲座。一番接触下来,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行业。首先,我的性格更偏向于钻研底层技术,而咨询更多是商业层面的运筹帷幄。其次,咨询行业对人的表达能力和气场要求极高,需要能清晰有力地向客户展示自己的方案。作为一个英语并非母语的留学生,这正是我的短板。我无法想象自己西装革履,口若悬河地向一群人兜售商业策略的场景。更何况,咨询行业压力巨大,常年出差的生活方式,也并非我所向往的。因此,在短暂的探索之后,我又放弃了这条路。
很多年后回头看,我才意识到,当时其实还有第三条路被我完全忽略了,那就是刷题去互联网大厂。我身边有不少读博的朋友,同 样是科研不顺,最后通过刷题进入了谷歌、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职业发展得也相当不错。但在当时,或许是我的眼界所限,或 许是信息闭塞,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直到工作多年后,看到身边越来越多化学、生物背景的朋友和同事都成功进入 了大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还有这样一条路,就摆在我面前,而我却视而不见。
是眼界的问题吗?确实,当时的我把目光局限在了传统的转行路径上,金融、咨询,这些都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每天在网上看到的成功故事,都是谁谁谁考过了CFA进了投行,谁谁谁拿到了McKinsey的offer。互联网行业虽然已经开始崛起,但在我的认知里,那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天下,像我这样的生物背景,怎么可能跟人家竞争?
还是信息闭塞的问题?当时的我,社交圈子主要还是生物和统计专业的同学,大家讨论的话题无非就是哪个教授又发了什么牛文章,哪个师兄师姐又拿到了什么好的教职position。偶尔聊到转行,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几条路。至于科技公司,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离我们很遥远。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多和计算机系的同学交流,或者多关注一下科技行业的动态,也许我的人生轨迹会完全不同。说不定我也会在某个深夜,对着电脑屏幕啃算法书,在各种在线编程平台上刷题刷到天明。说不定我的简历上,现在写着的就是某个知名科技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有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能力,不是机会,而是认知的边界。我们往往被自己的专业标签所束缚,觉得学什么就只能干什么,却忽略了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跨界和融合。那些成功转型的朋友们,他们最可贵的不是编程天赋有多强,而是敢于跳出舒适圈,敢于挑战未知领域的勇气。
所以每当现在有年轻的朋友来咨询我职业规划的问题时,我总是会特别强调这一点:不要被自己的专业背景所局限,多去了解不同行业的可能性,多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谁知道呢,也许下一个改变你人生的机会,就隐藏在你从未关注过的角落里。
兜兜转转,几条看似光明的道路都走到了尽头。而眼前最紧迫的危机,依然是那个老问题,没有论文,我无法毕业。于是,我收起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重新投入到我的研究课题中。职业规划的探索暂时告一段落,当务之急,是先从博士这个泥潭里爬出来。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