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肩伦敦,扬帆波城
一纸邀书渡远洋,伦敦梦寻少年郎。壮心未酬风雨后,豪情不减别离觞。
云开雾散见新日,舟行水阔赴他乡。莫愁前路无知己,自有春风在杏堂。
收到DeepMind那封面试邀请邮件的瞬间,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那绝对是我职业生涯初期最值得骄傲、也最心潮澎湃的时刻之一。DeepMind,这个名字在人工智能领域如雷贯耳,如同圣殿般的存在。作为AI研究的先驱和灯塔,它一次次用突破性的成果,例如震撼世界的AlphaGo和破解生命密码的AlphaFold,向世人展示着智能的无限可能,也定义着行业的未来。能收到来自这样一个机构的橄揽枝,对我这样一个当时在AI领域籍籍无名的普通研究人员来说,感觉就像是突然收到了一张通往梦想之境的入场券,不真实得近乎虚幻。
2017年一个下午,我正埋首于费城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一封来自我早已不太使用的宾大邮箱的邮件,打破了午后的宁静。发件人签名赫然写着DeepMind Research Lead。那一刻,我的大脑仿佛瞬间宕机,心跳骤然加速。邮件来自DeepMind研究负责人TB,他说看到了我的在线资料和研究论文,认为我的背景与他们正在拓展的医疗健康项目方向契合,询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DeepMind并参加面试。
激动、难以置信、反复确认邮件的真实性,然后是抑制不住的兴奋。我甚至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试图消耗掉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能量。若非顾及同事,我恐怕早已欢呼出声。冷静下来后,我颤抖着手指,斟酌再三,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回复了邮件,每一个字都敲得小心翼翼,生怕错失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与DeepMind的接触并非一封邮件那么简单,接下来的面试流程漫长而严谨,前后算下来,我印象里足足有六七轮之多,每一轮都考察得极其细致,堪称对我知识体系和实战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阅。
最初只是常规的背景筛选,确认基本信息和过往经历。但这仅仅是开始,紧随其后的是一连串的技术面试轰炸。考察范围之广,让我咋舌,几乎涵盖了机器学习的核心理论、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以及必不可少的编程能力,简直是一场对底层硬实力的深度挖掘。我感觉自己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面对着一场接一场的高难度考试,每一关都必须全力以赴。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环,是一个动手实践的面试。他们发给我一篇当时刚刚发表不久的顶会论文,要求我在一周之内不仅要彻底读懂这篇论文,还要动手将其中提出的算法复现出来。这篇论文并非我所熟悉的研究方向,难度可想而知。那一周,我几乎是把自己锁在了电脑前,不眠不休地啃着那些陌生的理论和公式,硬着头皮一点点摸索,查阅各种资料,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并且在此基础上,我做一些论文中并未涉及的额外分析和实验,由此我还额外提出了一些对原方法的改进,并做了一些实验证明改进的有效性。
闯过技术关之后,我又经历了大约两轮与未来可能合作的团队成员的深入交流。这些面试更侧重于评估我的沟通协作能力、研究思路以及与团队文化的契合度。
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我迎来了最终的现场面试环节。DeepMind的慷慨和财大气粗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直接为我预订了往返伦敦的商务舱机票,安排入住的酒店也是总部旁边一家相当豪华的酒店。DeepMind的伦敦总部和谷歌的YouTube在同一栋大楼里,只是占据了不同的楼层。现场面试的流程与其他公司大同小异,主要是和团队里的不同成员轮流进行深入交流,探讨项目、技术和未来方向。不过,有一个细节让我忍俊不禁,也印象深刻:在DeepMind洗手间小便池上方,竟然贴着TensorFlow常用技巧的小抄!能在"方便"的时候还能顺便学习,这种无处不在的技术氛围,真是让人觉得既硬核又有点可爱。
整体而言,我与DeepMind的面试过程感觉相当不错。接触到的每一位研究员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们是一群真正对技术充满热情、对探索未知抱有执着信念的人。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纯粹的、为了改变世界而钻研的劲头。我发自内心地钦佩他们,也无比渴望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这个波澜壮阔的AI时代,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面试结束后,借着DeepMind提供的机会,我在英国多逗留了两天。恰逢感恩节前后,伦敦许多店铺都关门了,反倒是中餐馆依旧热闹。于是,我在伦敦品尝了几家风味各异的中餐馆,感觉比起美国的中餐,英国的也别有一番风味,相当不错。我还忙里偷闲,像个游客一样打卡了许多著名景点:哈利波特迷心中的圣地,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福尔摩斯迷必去的贝克街;参观了牛津、剑桥这两所历史悠久的顶尖学府,感受那里的学术积淀;品尝了英国国菜炸鱼薯条;瞻仰了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宏伟;还逛了半天信息量爆炸的大英博物馆。这段短暂的伦敦之行,也算是这次难忘面试经历的一个小小注脚。我很感激DeepMind给予我的这次宝贵的机会,它不仅是一次面试,更像是一次短暂的朝圣之旅。
虽然与DeepMind的面试过程最终并未如愿拿到那个梦寐以求的录用通知,但这段经历本身,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它像一道强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更高挑战的渴望,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前的职业状态和未来的方向。DeepMind的面试,即使仅仅是过程,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自信心,让我意识到自己或许有能力去触碰曾经遥不可及的高度。它点燃了我内心沉寂已久的某种激情,促使我不再安于现状,而是要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去迎接新的可能性。我暗下决心,是时候向前迈一步,去主动寻求改变了。
在TJUH工作了大约两年之后,这种寻求改变的想法愈发强烈。最初加入时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的满足感,逐渐被一种重复和停滞的感觉所取代。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目前的环境已经难以提供我所渴望的挑战和成长空间。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我最终下定决心离开。
首先是工作本身缺乏持续的挑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核心技能我已经熟练掌握,但日复一日的工作内容变得越来越程序化,缺少需要深度思考和创新的复杂任务。我渴望承担更具探索性的项目,但现实环境并未提供这样的土壤。
其次,职业发展的路径似乎也遇到了瓶颈。工作满两年后,我希望能获得晋升,也向上司表达了意愿。上司表示支持并与更高层沟通,但最终得到的答复却不尽人意。人力资源部门认为我的资历尚浅,需要再等待至少半年才能重新考虑。这个结果令我颇为失望,我感觉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并未得到相应的认可。
同时,费城这座城市的环境也让我开始感到某种局限。虽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相比于东西海岸那些蓬勃发展的高科技中心,费城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医疗AI领域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整个城市的产业活力也显得有些不足。我渴望去一个充满朝气、机会遍地、能让我的专业背景充分发光发热的地方,而费城似乎已不再是那个能承载我长远职业梦想的舞台。
最后,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无法回避,那就是薪资待遇。与我同期毕业、加入其他行业或公司的同学们相比,我的薪水确实显得有些偏低,有些甚至达到了我的两倍之多。看着他们进入苹果、BCG咨询等知名企业,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快速的成长,我内心难免会产生落差和反思:难道我就应该满足于此吗?我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勇敢地跳出舒适区,去争取更匹配自身价值的回报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呢?
于是,在DeepMind面试经历的催化下,结合对自身处境的深入思考,我正式启动了我的第二次求职之旅。与第一次走出校园时的懵懂和迷茫截然不同,这一次,我胸中有了更清晰的蓝图和更坚定的目标。
因为有过第一次找工作的历练,再次求职时,流程和策略都已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我当时仍然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济上的压力比毕业时小得多,这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从容、更自信的心态来面对选择。我不再是海投简历,急于找到一份落脚的工作,而是希望精挑细选,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平台。
这次求职,我给自己设定了非常明确的锚点。地理位置上,我希望去一个充满活力、工作机会密集的大城市。我仔细权衡了几个选项。西海岸的加州硅谷无疑是科技巨头云集,机会遍地,但那里的产业重心更偏向互联网和纯技术。而我内心更倾向于将技术应用于我熟悉的医疗领域。于是,东海岸的波士顿逐渐成为了我的首选目标。波士顿不仅是美国乃至全球公认的医疗健康中心,汇聚了麻省总医院(MGH)、布莱根妇女医院等世界顶级医院和众多生物医药公司,更拥有哈佛、MIT等顶尖学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创新思想。这种浓厚的医疗学术氛围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与我的职业规划完美契合。
职业方向上,我的目标也更加聚焦。我决心继续深耕医疗领域,并专注于运用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技术去解决真实的临床问题。因此,我的求职目标锁定在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科学家或研究科学家这类职位,尤其关注那些将AI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基因组学、临床决策支持等方向的公司和顶尖医院的研究部门。
我最终成功拿到了来自波士顿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offer。这所世界顶级的癌症研究与治疗中心,不仅意味着一个极具声望的工作平台,更是一个能让我将技术抱负与真实的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理想之地。收到这份offer的瞬间,我知道,我在费城七年多的探索与沉淀,终于迎来了一个圆满的句点。一段旅程行将结束,而通往波士顿,更广阔天地的新征途,已然在脚下悄然展开。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