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镜追心,AI加速

象牙塔里论虚名,未解临床疾苦声。今入红尘真实境,方知代码系苍生。

慢追心影开新径,快扫顽疾赖神兵。论文一篇空墨迹,何如此术济众生。


加入初创公司U,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换了一份工作,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在这里,我才第一次真正深入地体会到,人工智能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悄无声息地渗透并开始改变医疗这个古老而严谨的行业。

回想之前在大型医院的工作经历,无论是TJUH还是DFCI,我的角色更多是利用数据科学的工具去分析问题,寻找答案,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能会写出复杂的算法,发表精彩的论文,证明某种方法的潜力。但这些成果往往止步于研究层面,很少能真正转化为医生手中可用的工具,直接服务于病人。就像是在岸边演练游泳,虽然掌握了各种泳姿,却从未真正跃入水中,感受真实的波涛。

而在U公司,一切都变得不同。从第一天起,目标就异常清晰:我们要打造的是能够实际部署到医院,被医生使用,最终改善病人诊疗结果的AI产品。这意味着我需要全程参与,从理解临床痛点,收集和处理真实世界的数据,设计和训练模型,到与工程师合作进行产品化部署,再到后续的测试、迭代、以及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这是一个完整而艰辛的闭环。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AI技术的强大力量,它确实能为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我也痛彻地认识到,在医疗领域做一个真正能用、好用的AI产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医疗,毕竟是关乎生命的领域。它不像网上购物,如果推荐算法出了bug,大不了是收到一堆不感兴趣的商品推送,刷新一下页面或许就解决了。但在医疗领域,一个微小的算法偏差,一个潜在的模型漏洞,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比如错误的诊断,延误的治疗,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医疗AI产品的研发,其严谨程度和质量要求,是其他行业难以想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漫长的临床试验,复杂的监管机构审批流程(比如美国的FDA),这些都是横在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巨大门槛。产品的开发周期也因此变得异常漫长,需要投入巨大的耐心和资源。当然,一旦成功,它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也是其他很多领域无法比拟的。

我在U公司的第一个课题,就让我一头扎进了这种真实世界的挑战中。我们要解决的是心脏核磁共振(MRI)成像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快速而清晰地给跳动的心脏拍照片。

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成像技术。与CT不同,它没有电离辐射,对人体更安全,而且它对软组织的显像能力非常出色。因此,MRI在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帮助医生看清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血流情况。但它有一个天生的"慢"毛病。由于其物理成像原理的限制,MRI扫描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采集足够的数据,才能重建出清晰的图像。

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你要用一个慢吞吞的相机,去捕捉一颗时刻在快速跳动的心脏。这就像试图用长时间曝光去拍摄一只飞舞的蜂鸟,结果可想而知。心脏的快速运动会导致图像模糊不清,产生运动伪影。为了减少这种影响,传统的做法是让病人在扫描过程中尽可能长时间地屏住呼吸,通常一次要屏气十几秒甚至更久,并且需要重复多次。这对于很多心脏功能不好、呼吸困难的病人,或者根本无法配合指令的婴幼儿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如果为了缩短扫描时间来适应心脏的跳动(提高所谓的时间分辨率),就必须牺牲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采集的数据量会大大减少。结果就是图像质量严重下降,变得充满噪声,很多重要的解剖细节都丢失了,医生根本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之间的根本性矛盾,像一道无形的墙,限制了心脏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也让许多需要这项检查的病人望而却步。

我的任务,就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尝试打破这道墙。核心思路是,既然物理采集本身存在限制,我们能不能通过AI脑补出那些缺失的信息?我们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让它学习大量高质量心脏MRI图像的特征。然后,在快速扫描得到的低质量、充满噪声的图像基础上,利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智能化的去噪和细节增强。简单来说,就是让AI学会在保证能捕捉到心脏跳动细节的前提下(高时间分辨率),把图像变得更清晰(提高空间分辨率)。

经过无数次的模型设计、训练、调优,我们终于开发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算法。它能将在传统方法下需要近四十分钟才能完成的心脏扫描,缩短到短短几分钟。更重要的是,由于扫描时间的大幅缩短,病人几乎不再需要长时间屏气,只需要非常短暂地配合一下即可,有些场景下甚至完全不用摒弃病人可以自由呼吸。这意味着,那些原本因为无法配合长时间屏气而被排除在心脏MRI检查之外的病人,比如重症心脏病患者和婴幼儿,现在也有机会受益于这项先进的检查技术了。

当我们的算法原型初具成效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将它从实验室里的代码,变成医院里医生能稳定使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琐碎但关键的工程问题:如何确保算法在不同型号的MRI机器上都能稳定运行?如何处理各种真实世界中罕见的数据异常和少见场景?我们不断地进行测试、修改、再测试,修复了无数临床上可能出现的潜在bug。

当我们的产品部署到合作的医院进行临床试验时,那种激动和期待难以言表。顶尖儿童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在试用了我们的技术后,兴奋地给我们发来反馈。他们利用我们的快速成像技术,成功地为一些过去因为年龄太小、完全无法配合屏气而无法进行心脏MRI检查的患儿完成了扫描,获得了清晰的诊断图像,为这些孩子的后续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这项技术极大地帮助了他们解决了临床上的大难题。

收到这样的反馈,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感觉值得了。那种成就感,是发表多少篇顶级论文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写的代码,设计的算法,正在实实在在地帮助到别人,甚至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这让我更加坚信AI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受到心脏项目的鼓舞,我们随后将类似的技术思路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比如大脑和膝关节的MRI成像。虽然这些器官不像心脏那样快速跳动,但提高扫描速度同样能提升病人的检查体验,减少运动伪影,并提高医院的检查效率。在这些静态或半静态器官的成像上,我们的AI增强技术同样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效果,能够在大幅缩短扫描时间的同时,保持甚至超越传统长时间扫描的图像质量。

为了检验我们技术的先进性,我们还积极参与了业界的权威挑战赛。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是fastMRI挑战赛,由Facebook(现在的Meta)AI研究院和纽约大学(NYU)医学院联合举办,吸引了全球顶尖的大学研究团队和知名医疗科技公司参与。在当年的比赛中,我们的技术在四倍加速多线圈重建这个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上,力压群雄,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不仅是对我们技术实力的一次权威认可,也极大地增强了整个团队的信心。能够在一众实力强劲的对手中脱颖而出,那种自豪感至今记忆犹新。

这段经历,让我走进了医疗AI落地的真实战场。每当看到自己设计的算法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诊断,那种由代码转化为生命价值的震撼,是任何学术论文都无法带来的。技术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它有多精妙,而在于它能如何温暖而可靠地服务于人。医疗AI的落地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技术实力、临床理解和患者同理心的三重奏,而冲过终点线时收获的,是改变真实生命的满足感。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