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课筑梦,欢乐为伴

燕园春晓启新篇,弃课从研志更坚。代码千行织锦绣,基因万象探幽玄。

师兄授业传薪火,教授倾囊解惑言。最是球场宵夜暖,青春作伴勇攀巅。


命运之手轻轻一推,我便从南方小城的青涩少年,一跃成为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开启了在北京的崭新篇章。这转变来得如此迅猛,仿佛昨日我还在家乡的街巷间骑着自行车徘徊,今日已置身于中国最高的学术殿堂中科院。我的生活状态和身份突然改变,从封闭的小城切换到开放大都市,虽然经过一年的实习, 周围的环境对我来说并不是全然陌生,但这种变化还是让我既满怀期待又略感忐忑。我需要掐一下自己,确认这不是一场虚幻的梦境。那个曾经在自习室里挥汗如雨孜孜不倦的少年,如今竟真的来到了全国最顶尖的科研机构,这种身份的蜕变让我既充满自豪与激动,又带着些许不安与惶恐。我似乎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新的人生篇章就要开始了。

博士第一年,我便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颇为大胆的决定:不去研究生院上课, 专心在实验室做课题搞科研。按照中科院的传统培养模式,新生在第一年通常不会立即确定导师和研究方向,而是统一在研究生院接受基础课程的系统训练。这一年被视为科研生涯的筑基期,学生们通过各类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也有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研究,为后续选择导师和实验室做准备。直到第一学年结束,学生们才会回到各自的研究所,正式确定导师和科研方向。

然而,我左思右想,决定来个不走寻常路的操作:正常选课但是不去研究生院上课, 只是期中和期末去参加考试。我这个疯狂的决定来自多方的考虑。

我所在的研究所和研究生院分别位于北京的北四环和西四环,单程通勤就要耗费将近一个小时。而我为了节省开支,常常选择骑自行车往返,沿着四环路骑行,时间则会更久。这样的奔波不仅消耗体力,更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科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专注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如果既要应付课程考试,又要兼顾实验室的研究,恐怕两边都难以做好。于是,我面临着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扎根研究生院专心上课,要么常驻研究所专注科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经过之前一年多在J教授实验室的实习,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研究领域,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的交叉方向。我也在不断的积累中,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那些我在在计算机前度过的日日夜夜,从最初面对庞杂数据的茫然无措,到如今能够独立写程序,分析数据,挖掘其中隐含的生物规律,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这也让我对更深入的探索充满期待。随后J教授又交给一个新课题:用二代测序技术研究猴子大脑在不同年龄段的表观遗传变化。这可是非常前沿的研究领域,当时全球能自己做二代测序的科研机构没几家。J教授通过其他合作者,收集和制备生物样本,送到深圳华大基因(BGI)测序。测完的数据传回实验室,就由我负责分析。接到这个课题,我很兴奋,这可是个重量级的前沿课题,能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其中太棒了;但也有些慌张,我不过才实习了一年,J教授居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这份信任让我又感动又压力山大。我默默下定决心:在接下来的一定要把这个课题做好,证明我自己,不辜负J教授的期望。然而,就在我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时,却被告知需要再花一年时间在研究生院完成基础课程。这种感觉,就像一个马拉松选手已经完成了热身,肌肉处于最佳状态,正准备起跑时,却被要求先做一年的基础体能训练。

我大致看过研究生院的课程安排后,发现大部分课程内容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这些知识,要么在之前的科研实践中已经掌握,要么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搞定。比如研究生院有一门系统生物学课,就是J教授主讲,内容基本是对领域内之前研究的总结。而这些论文,我在实验室里早就反复研读过,烂熟于胸了。还有我选的心理学课,很多内容跟我在本科上过的认知心理学重复,就算有新知识点,看看课件也能很快掌握。现在回头看, 我的这种自信,其实来自本科时培养的自学能力,让我能独立学习,不依赖老师和课堂。更重要的是,我比周围大部分同学们领先一步:从大三暑假开始,整个大四到毕业,再到毕业后的暑假,我都在实验室里不断学习新东西。当别人还在享受本科毕业后的暑假,等待开始研究生生活时,我已经选好导师并且在专业领域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所以,再花一年时间按部就班地上课,对我来说就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我实践后, 也确实证明研究生院的课程, 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我后来就像个考试收割机,只在考试季准时启动,却最后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这些课程对我而言,就像翻阅一本早已熟稔于心的旧书,每一页都了如指掌。我也要特别感谢研究生院的同学们,他们慷慨地与我分享了各科目的考试范围和重点内容。虽然我很少去上课,但通过他们的帮助,我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高效备考,顺利通过考试。当然也有例外, 唯一差点翻车的就是政治课。这门课涉及自然辩证法和马列主义哲学等内容,虽然本科时我也上过政治课,但当时那位老师基本不讲正规大纲内容,而是将课堂变成了他的个人脱口秀,让我们听了一学期天南海北的侃大山。因此,研究生院的政治课内容对我来说比较陌生。再加上我天生对政治知识缺乏敏感度,觉得它比数学还要抽象难懂,所以我最终只是压线通过,险些挂科。那分数看起来大概率是老师通过系数调整,才保送我勉强及格。

说实话,如果只是我一个人,我可能不敢做出这么大胆的决定。有两个同龄人给我设立了榜样,潜移默化的鼓励着我坚定地走上这条不务正业的逃学路。

第一位是实验室的同学Q,他和我同一级,也在J教授实验室实习。初到实验室时,我还在为自己大三就来实习沾沾自喜,觉得比其他同学提前了一大步。谁知刚到实验室就发现,Q早就开始实习了,而且已经独当一面地做起了课题研究。原来他是北京本地学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他能提前享受到中科院的优质科研资源。这让我这个以为自己起步早的外地学生顿时觉得落后了。

在实验室里,Q简直就是个传奇。虽然只是个本科生,但他的能力却远超大多数研究生,特别是在计算机和编程领域,他就像一个行走的技术百科全书,就连博士师兄师姐们遇到难题也经常向他讨教。大家遇到计算机相关的技术问题,直接问Q可能比自己在网上查,能更快获得答案。

但根据我观察,Q与众不同的能力,并不仅仅只在于起步早,更在于他强大的自学能力。他从不循规蹈矩地在课堂上等着老师一勺一勺地喂知识,而是主动出击,不断探索新技术。记得我刚进实验室时,还在啃着perl编程的骆驼书,磕磕绊绊地debug程序的时候,Q已经把这两本圣经翻烂了,开始自学R和Python了。要知道,那时候这两门编程语言的中文资料少得可怜,基本上只能靠啃英文文档。但Q就是这么硬生生地把它们啃下来了,而且马上就能用到实际科研中。

更厉害的是,Q不仅擅长自学,还懂得分享和交流。他经营着自己的技术博客,定期更新学习心得和代码经验。他还建了个技术QQ群,把志同道合的人都拉进来,每天热火朝天地讨论技术问题。他不仅在靠自己学习,还在打造自己的学习生态系统,靠别人高效的学习。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学习方非常超前。

观察Q的学习方式,让我猛然意识到自己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有多落伍。在飞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传统的听课-做题-考试模式就像老式蒸汽机,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教科书上的知识往往是几年前的陈年旧货,真正的前沿技术都在实验室和开源社区里迭代更新,根本不会出现在课本里。如果只靠课本,那学到的很可能是已经过时的内容,就像是在用过期地图找路,注定会迷失方向。等到真正做科研的时候,发现书上没教的怎么办?只能靠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摸索。而Q早就走在了这条路上,靠着自学和社群学习,遥遥领先。

Q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学习方式的短板,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的能力。从那时起,我开始革新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不再把课堂当作唯一的知识来源,而是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出击,广泛汲取养分,积极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讨论。这种思维转变让我受益匪浅,即使在后来经历了多次职业转型,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始终是我最可靠的武器。

这也让我认识到:按部就班地去研究生院上课,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骑自行车,不仅浪费时间,更是与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格格不入。

第二个榜样是当时华大基因的一位传奇人物李英瑞,J教授经常在实验室给我们讲他的故事。

李英瑞和我一级, 但是当他还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大二本科生的时候,就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同学们还在教室里认真听课时,他已经住进了华大基因的实验室。是的,就是直接住在实验室里,白天和团队一起攻克基因组测序的难题,晚上就在实验室里凑合一觉。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仿佛除了基因组数据分析,其他事情都与他无关。因此,他也获得一个绰号,旷工,也就是旷课打工。

在外人看来,这种旷课打工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但李英瑞用实际成果证明了自己的选择,他在实习期间就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创造了许多博士、博后都难以企及的成就。更让人震惊的是,实习结束后,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乖乖回校完成学业,而是打算放弃北大的文凭,继续待在华大基因,全身心投入到基因组研究中。

在那个学历至上的年代,李英瑞的选择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找到真正的热爱,并且在这条路上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那些世俗的评判标准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毕业证书只能证明循规蹈矩地完成了既定道路,但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于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

多年以后,李英瑞的选择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他一路成长为华大基因科技体系的掌舵人,三十岁不到就担任华大科技CEO。在科研上,他主导和参与了人类基因组、复杂疾病和肿瘤研究等多个重大项目,发表了上百篇高水平论文,成就斐然,被评选为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不仅如此,他还跨界创业,联合创办了碳云智能,将AI技术与基因科技结合,开创性地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从一个旷工的大学生,到全球基因组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创新企业家,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循规蹈矩,而是找到并坚持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李英瑞的故事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和勇气。当我在纠结是否要放弃常规的课程学习时,他的例子让我坚定了信念:只要找到了真正热爱的方向,就该全力以赴,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了我当时的选择,更成为了我此后人生的重要指导原则。

正是有了Q和李英瑞这两个同龄人榜样的指引,我才敢于做出那个在旁人看来不务正业的决定。事实也证明,这个选择让我在科研道路上赢得了宝贵的先机。

除了去研究生院上课效率低和两个榜样的鼓励,另一个让我决定留在实验室的原因是:这里的氛围实在太好了,我根本舍不得离开。

如果去研究生院上课,就意味着我要搬去研究生院的宿舍,远离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脱离这片熟悉的环境。可能只有周末才能回来,而平时的组会、讨论、宵夜、篮球赛、Dota局……都将成为遥远的回忆。我不愿意错过这些每天和大家一起奋斗、学习、生活的时光,毕竟,一个人努力的孤独感,远不如一群人并肩作战的充实感。

每天的科研讨论是实验室的主旋律,师兄师姐们在学术上都很优秀,讨论问题时毫无保留,大家一起开组会、分析数据、讨论实验结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太多东西。

但到了每天J教授背着包离开实验室的那一刻,我们就像是放学的小学生一样兴奋起来。这是我们的第二人生开始的信号,大家纷纷从严肃的科研状态中解放出来,开始享受属于年轻人的快乐时光。

最热闹的娱乐活动,非打篮球莫属!中科院园区的篮球场有个奇怪的规定,只在晚饭时间开放,其它时候会有保安上锁驱赶。估计是怕大家打嗨了,把实验都给忘了吧!每到傍晚,只要J教授一离开,师兄H就像篮球侦察兵一样,抱着球第一个冲去占场。然后大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个接一个往球场跑。我这个小矮个打球水平确实不咋地。但师兄们超级暖心,不仅不嫌弃我,还总是给我传球的机会,看我投进一个就跟他们自己进球一样高兴,还不断鼓励我。每每想起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一个超有爱的大家庭!

到了晚上,我们又摇身一变,开始了Dota战场上的开黑之旅。

师兄K和师兄S就是Dota两大战神级人物,能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高手!而我则是以一己之力摧毁整个局面的人。经常游戏开局没多久,我就会成为快乐送一血的那个人,最先被对手击杀。但即便如此,K和S也从来没有嫌弃我,愿意继续带着我一起玩。后来,我们发展出了一套诱饵战术:因为对手一看就知道我水平差,肯定会优先来抓我,于是师兄K或S就会故意埋伏在附近,等对手上来抓我的时候,他们再冲出来反杀。就这样,我这个菜鸟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哪怕是诱饵,也是团队的一部分!

除了游戏,我们还有宵夜。实验室的日子往往忙到很晚,大家会结伴去吃宵夜。作为一个经济拮据的学生,我通常会不点任何东西,偶尔只会点最便宜的一碗面,而师兄师姐们看到后,总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点的羊肉串分给我,这种简单的关心让我心里特别暖。

周末时光更是热闹,我们这群"穷光蛋"最爱的活动就是逛街。虽然大家都是博士、博后,但囊中羞涩是常态,所以逛街基本就是看看、聊聊,真正买东西的时候少之又少。不过这根本不影响我们的兴致,边走边聊科研进展,互相打趣开玩笑,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闲逛,但却非常快乐。

除了师兄师姐们之间的互动,我们跟J教授也有很多温暖的日常交流,尤其是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光。J教授平时很忙,吃饭时间并不固定,但实验室的大家都会很自觉地等着她。一旦J教授准备吃饭了,我们整个实验室就会浩浩荡荡地集体向食堂进发,有时候甚至要占满一两个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气,氛热闹得像个大家庭聚餐。吃完饭后,我们又一起走回实验室,这种每天固定的小仪式,让我有一种温暖的归属感。

J教授科研上对我们要求严格,但生活中却很亲和。如果我们吃完饭回来,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她看到也不会批评我们。她每周都会定期组织组会,给我们学术上的指导,所以尽管实验室整体氛围轻松,我们的科研产出却一直很高,可能这就是她管理实验室的艺术吧。

J教授的管理方式不仅仅体现在学术上,她还会定期组织实验室的团建活动。比如春游,她会包一辆车,带着大家去北京的郊区景点玩,结束后还会请大家吃一顿烧烤自助。这种氛围特别好,科研之外,我们更像是一群一起奋斗的小伙伴。

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时光,让我舍不得离开实验室去研究生院上课。我知道,一旦去了那边,可能就只能周末才能回来一次,这些日常的欢乐就要和我说再见了。想到这里,我更坚定了留在实验室的决心,既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又能继续享受这份温暖,何乐而不为呢?

每每回想起这段实验室的时光,我都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这里不仅是我科研的起点,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从Dota里的诱饵小菜鸟,到篮球场上被鼓励的小矮个,再到深夜宵夜时分享的羊肉串,还有春游后大家一起疯玩的吃自助,这些点点滴滴都让我这个异乡游子找到了家的感觉。在这个实验室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成长,更收获了一群可以互相打趣、互相扶持的好朋友。这段经历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里,温暖而明亮。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