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斗室,初创征途

一张白纸绘蓝图,三尺陋室起征途。同舟共济寻远岸,从无到有建宏图。

显卡低鸣奏战歌,代码飞扬逐星河。七年风雨回首望,满身泥泞满身光。


加入初创公司U,是我人生轨迹上一次至关重要的转向。这不仅是我第一次踏入创业公司的门槛,更是一场从零到一、在荒芜中开垦的修行。那种感觉,仿佛将我空投到一片未经丈量的土地,手中只有一把简陋的工具和一张模糊的地图,前路是未知的迷雾,脚下是待垦的荒原,而远方,是若隐若现的理想之城。

初入U时,我几乎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它没有独立的门面,而是蜷缩在共享办公空间的两间斗室里。算上我,公司仅有三人。CEO T独占一隅,我与S则共享另一间办公室。那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仅能容纳四五张桌椅的盒子,每次转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同事,或是撞翻了桌角的咖啡。这里,物理空间的局促与梦想的广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团队的壮大,这个盒子变得愈发拥挤。五六个人挤在十平米的空间里,仿佛一个高压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到极致。我的座位紧挨着门,每当有人进出,我必须下意识地将椅子前移,为他们让出一条通道。这个略显滑稽的动作,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一句谢谢、一次轻拍椅背的示意,都成了这艰难岁月中温暖的注脚。

比空间狭小更令人头疼的,是会议室的争夺战。整层楼仅有的两间会议室,成了各家公司争抢的稀缺资源。我们像打游击一样,四处寻找可以讨论的角落。无奈之下,公共区域成了我们的临时战场,声音稍大便会招来其他公司的投诉。每一次在公开区域开会,都像一场在地下工作进行的秘密接头,充满了紧张与不安。

真正的硬仗,来自我们作为一家AI公司的核心命脉,GPU服务器。共享办公空间里没有专业的机房,我们只能将那些宝贵的GPU服务器安置在一个普通房间里。起初,几块GPU的噪音尚可忍受。但随着业务的扩张,更多的服务器进驻,问题彻底爆发了。

那些机器一旦全力运转,便会持续不断的发出高频而又低沉的嗡嗡声,将邻居们的神经折磨到了极限。我们只能用尽各种隔音材料,把门缝堵得严严实实。更致命的是电力。为普通办公设计的电路,根本无法承载GPU服务器的巨大能耗。服务器频繁因电力不足而罢工。

那段日子,我们仿佛一支在城市丛林中作战的游击队,每天都在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降噪、稳电、安抚邻居。这段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也见证了团队在困境中淬炼出的强大凝聚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了一年多,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迁徙。虽只是从楼下搬到楼上,但这一层之隔,却不啻为一次跨越。新办公室不大,却是一个完全属于我们的独立领地。

我们终于拥有了按照自己意愿布置空间的自由。机房虽小,却五脏俱全,彻底解决了噪音扰民和电力不稳的顽疾。开放式的办公区取代了之前的小隔间,增加工位变得灵活自如。更重要的是,一间大会议室和一间小会议室的配置,让我们彻底告别了在公共区域流窜开会的窘迫。

我们没有请搬家公司。升降桌、办公椅、会议桌,甚至那个小小的隔音单人会议间,都是我们全体员工,用一把把螺丝刀亲手组装起来的。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加上实习生在内的十几个伙伴聚在一起,热火朝天组装家具的场景。看着一堆冰冷的零件在自己手中变成承载梦想的桌椅,看着空旷的房间被汗水和笑声填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从无到有的创造伟力。这种亲手构筑自己工作环境的成就感,是任何成熟企业都无法给予的体验。

光阴荏苒,公司迎来了第四个年头,团队扩张至二十余人。空间再次告急,机房再度不堪重负。新增的GPU服务器,让那个简易机房的空调系统形同虚设,过热降频成了家常便饭。于是,我们迎来了第三次搬家。这一次,我们搬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办公室:宽敞明亮的开放工位、充足的会议室,以及一个配备了专业制冷系统的机房。

从两间斗室,到独立空间,再到专业化的办公环境,我见证了一家公司在物理空间上的三级跳。每一次搬迁,都不仅仅是地址的变更,更是公司成长道路上一座坚实的里程碑。我能清晰地触摸到自己与公司共同生长的脉络,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让我对这段岁月无比珍重。

如果说物理空间是我们的营盘,那计算资源就是我们的兵马。作为一家AI初创公司,我们对算力的渴求,如同沙漠旅人对清泉的渴望。但有限的资金,决定了我们必须像一位精明的战地指挥官,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我刚入职时,整个公司的家当只有两块1080Ti GPU。在当时,这已是濒临淘汰的游戏显卡,其11G的显存,对于动辄需要巨大显存的深度学习模型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每一次训练,都像一场精密的微雕手术,我必须绞尽脑汁地优化模型、压缩数据,在方寸之间腾挪闪转。

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的军火库也在缓慢升级。从两块到四块1080Ti,再到2080Ti的加入,显存从11G跃升至24G,每一次小小的提升,都让我如获至宝。这意味着,我终于可以尝试更大、更复杂的模型,探索更广阔的算法边界。

真正的转折点,是那台配备了8块V100 GPU的专业服务器的到来。它宛如一艘从天而降的诺亚方舟,将我从显存不足的汪洋中拯救出来。V100作为专业计算卡,其强大的性能和稳定性,让我的研发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当时许多最重要的项目,都是在这台服务器的日夜不息的运转中诞生的。

此后,更先进的H100、A100服务器陆续进驻,我们的机房也从最初那个需要隔音密封的简陋房间,一步步扩张为拥有专业供电和制冷系统的计算环境。但即便如此,计算资源永远处在稀缺状态。因为AI研究的本质,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实验科学,每一个想法的验证,都需要海量算力的支撑。

除了办公空间问题,我们面临着一个更根本的挑战:我们要做什么?对于一家初创公司,做什么远比怎么做更为关键,它决定了我们这艘小船的航向。

起初,公司并没有明确的项目方向。为了找到切入点,我和S飞往休斯顿,拜访我们的姊妹公司H。H公司主营医疗器械,而我们专注于医疗AI软件,双方的互补性为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与H公司的深入交流,我们迅速将目标锁定在心脏核磁共振(CMR)的AI快速成像,这是一个技术壁垒高、市场潜力巨大的领域。

然而,方向确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医疗AI的命脉在于数据,而获取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历来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我意外地在Kaggle上发现了一个公开的心脏核磁共振竞赛数据集。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尽管数据与实际项目需求不尽吻合,但足以用来进行概念验证,向合作伙伴展示我们的技术实力。

我花了大量时间钻研这个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初步模型。当我们将模型分析的结果展示给H公司时,他们的反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信任和资源,他们开始协助我们收集真实的心脏核磁共振数据。这个从收集数据到正式启动项目的过程,看似顺利,实则耗费了小半年的光阴。

而从项目启动到产品化,我们又跋涉了近两年。这两年间,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算法迭代、工程部署和用户测试。这让我领悟到,创业,就是将一个模糊的想法,雕琢成一件精致产品的漫长过程。这中间没有捷径,每一步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决定公司的生死。缺数据、缺客户、缺经验,就竭尽所能去寻找、去开拓、去积累。

在初创公司的世界里,人才或许是最稀缺的资源。没有品牌光环,没有雄厚财力,如何吸引优秀的同行者,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幸运的是,T带来了他昔日的得力干将,他们构成了U最初的核心骨架。早期的七八名员工,几乎都是通过这种信任链招募而来。这种基于过往合作建立的深厚信任,让团队在初期便拥有了极高的默契和执行力。然而,这也给我这个外来者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他们是彼此熟悉的战友,而我是孤身闯入的陌生人。为了融入这个紧密的圈子,我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不仅要证明自己的技术价值,更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压力最终化为动力,我拼命工作,用代码和成果说话。渐渐地,在一次次项目攻关和日常协作中,他们开始认可我的能力,将我视为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这种被接纳和认可的感觉,至今仍让我感到温暖。

有了核心团队,我们开始向外招聘。U的招聘标准近乎严苛:针对每一位应聘者,我们会从专业能力、性格特质到发展潜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终必须获得所有在职员工的全票认可,才可能给应聘者发offer。但这种一票否决制,在保证团队精英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拖慢了招聘效率。我们常常为了一个岗位,面试十几位候选人,耗时数月。

更现实的困境是,优秀的候选人往往手握多个offer,初创公司提供的成长性和股权激励,在稳定和高薪面前,吸引力常常有限。因此,在我在U的七年里,团队规模始终保持在小而精的状态。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被锤炼成了六边形战士,能够独当一面,也能随时补位,这种灵活性和战斗力,正是初创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U人才招聘中的另外一个困难是招收实习生。和招聘全职面临的问题一样,优秀的实习生在大厂的光环面前,很少会选择创业公司。起初,我们通过教授推荐等关系网络,勉强能招募到背景不错的实习生。但毁约事件频发,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后来,我们的项目开始产生口碑效应。几乎每一位实习生,都能在这里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这些学术成果,成了我们最好的招聘广告,吸引了越来越多名校的优秀学生。看着这些年轻人带着最新的知识和视角加入我们,在我们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并在学术上取得成就,那种为人师者的满足感,是另一种维度的收获。

现在回望在U的这段旅程,它早已超越了一份工作的定义,成为我生命中一段深刻而立体的体验。作为公司的第三号员工,我完整地经历了一家公司从无到有、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的全过程。

最大的收获,是我学会了如何在极限约束下创造价值。在资源充裕的大公司,思考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在初创公司,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事情发生。这里没有现成的流程,没有清晰的边界,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去定义、去探索、去解决。这种经历,彻底重塑了我的思维模式。创业,远不止一个绝妙的点子,它更关乎将想法变为现实的坚韧、耐心与智慧。从概念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在U的岁月,不仅磨砺了我的技术,更淬炼了我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当面对没有先例可循的挑战时,我学会了如何解构问题、规划路径、整合资源、推动执行。这种元能力,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定位自己。从最初那个小心翼翼的外来者,到后来成为团队的核心。

如今回想,那些为了一个技术难题彻夜不眠、因资源匮乏而四处求援的艰难时刻,反而成了记忆中最闪亮的部分。那种从零开始、聚沙成塔的创造激情,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并肩作战的纯粹,那种见证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巨大成就感,是在任何成熟的体系中都无法体验的。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