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下一个10年

很多时候,我埋头赶路,被日常的琐碎推着往前走,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真正问问自己那个古老的问题。就像单位里那个较真的看门大叔,拦下每一个陌生人,都要盘问一番: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听起来简单,甚至有点可笑,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哲学的终极追问吗?

年轻时,我总觉得哲学是老头子们的事情,是书本里遥远的概念。黑格尔说,智慧女神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才起飞。这话真有道理。好像人真的要到了一定年纪,经历了风雨,见过了世界,那些曾经隐藏在文学、艺术、历史背后的深刻道理,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像猫头鹰一样,在思想的黄昏中,展翅高飞。

我站在人生的中途,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思考下一个十年的方向,似乎正当其时。这是一次与我自己内心的深度对话,一次在经历了种种之后,试图看清前路的尝试。

  1. 认识我自己,从向内求开始

我们身处一个总在比较的时代,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焦虑。谁又升职了,谁又换了大房子,谁家的孩子更优秀……这种永无止境的外部比较,就是内卷的本质,它消耗我们的精力,让我们迷失方向。

真正的成长,应该来自于自卷,自己跟自己比。今天的我,比昨天进步了多少?这个月,我克服了哪些惰性?今年,我在心智上、能力上,有没有新的突破?

《左传》里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话提醒我们,人生在世,总该留下点什么。是高尚的品德,影响身边的人?是实实在在的功绩,改变了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是深刻的思想,启发后来的思考者?最近一位朋友问我一个扎心的问题:想象一下自己的告别仪式,谁会真的为我落泪?家人、挚友肯定会,但我的老板呢?大概率不会。这个设想让我惊醒,迫使我思考,我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究竟在为谁辛苦?这引出了一个有趣也极其现实的概念,叫做"悼词账户"和"简历账户"。我们做的很多事,是为了给简历添上一笔,增加世俗的竞争力,这是"简历账户"。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件事能给世界留下什么价值,能为我们的"悼词账户"积累些什么?毕竟,老板不会为我们哭泣,真正重要的,是那些与我们有深刻情感联结的人和事。就像那次带儿子出海看鲸鱼,看到他兴奋的小脸,我突然意识到过去几年因为工作,错过了多少这样宝贵的时光。那一刻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工作绝不应该是人生的第一优先级,排在前面的,应该是那些值得我去珍惜的人。理想的状态是,做任何一件事,都力求能在这两个账户上各记一笔。不求惊天动地,但求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能关照到更广阔的意义。

向内求,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过程。我曾在本科期间挣扎于生物专业,实验的繁琐、对记忆的过度依赖、结果的不确定性都让我痛苦不堪,甚至觉得自己手笨,跟生物实验八字不合。最终认清这一点,决心转行,虽然过程曲折,需要极大的勇气放弃之前的沉没成本,但那无疑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我们需要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岛,那个让我们感到舒服、自在的精神家园,然后安然地待下去。当然,这个寻找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外部环境,比如在美国的身份枷锁,会限制我们的选择范围,让我们不得不在并非最理想的岛屿上暂时停靠。有时我们以为找到了希望之地,比如进入顶尖的研究机构,却可能因为糟糕的领导或文化而再次感到困惑和不适。但这探索和试错本身,就是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过程。我们需要更长时间地探索世界,也需要更长时间地与自己相处。

那么,下一个十年,认识自己这项功课远未结束。过去的经历,无论是认清专业的不匹配、反思工作的意义,还是在外部限制中寻找空间,都像是不断校准内心的罗盘。未来十年,我希望自己能更勇敢地倾听内心的声音,更清晰地分辨"简历账户"的诱惑和"悼词账户"的价值。这意味着要定期审视生活的优先级,确保时间和精力投向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尤其是在家庭和个人成长上。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局限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在可能的范围内,创造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舒适岛屿",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外界的期待而奔波,而是活得更真实、更自洽。

  1. 拥抱变化,在学习中持续进化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歇。如果我们满足于现状,放弃了学习和进步,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就像我在TJUH时,逐渐意识到传统统计方法的局限,从而决心拥抱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一样,不主动学习,就可能被浪潮抛下。被时代抛弃,往往是从我们主动抛弃时代开始的。所以,无论身处哪个年龄段,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突破自我的勇气,都至关重要。

很多人害怕改变,习惯了舒适区。一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工作,一段早已失去激情却不敢结束的关系,一种日复一日消磨生命的无聊状态……我们常常被习惯和场景困住。甚至有时,舒适区会变成思想上的惰性。就像我在解决视频字幕问题时,明知旧方法效率低下,却因为惯性迟迟不愿投入时间去寻找和尝试新方法。又或者像我刚进J教授实验室时,满足于听从指令、被动执行的"躺平"状态,虽然轻松,却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机会。突破舒适区,需要勇气。我想起当初决定从生物转行,那意味着放弃已经准备许久的出国申请,面对完全未知的新领域,确实需要勇气。获得勇气的途径,或许正如俞敏洪和古典探讨的:增加认知和不要迈大步。提前了解新领域,能减少恐惧;从小处着手,积累小成功,能增强信心。哪怕只是稍微偏离既定轨道,也可能发现全新的天地。

展望未来十年,世界变化的脚步只会更快,尤其在AI等技术领域。过去的学习经历,无论是被迫转型的阵痛,还是主动拥抱新技能的欣喜,都证明了持续进化的必要性。下一个十年,我需要将"拥抱变化"内化为一种习惯,时刻保持好奇心,警惕"舒适区"的陷阱和思想上的惰性。这意味着要主动投入时间去学习新知识、新工具,就像当初学习ML/DL或探索字幕解决方案一样,将学习视为投资而非成本。更重要的是,要深化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满足于做信息的搬运工或指令的执行者,要通过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努力从一个"laborer"成长为真正的思考者和创造者。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思考能力和软技能。我曾有一段经历,在一次重要的学术讨论中,面对领域大牛的提问,我因为从未主动思考过研究背后的逻辑,只是被动执行导师的任务,结果哑口无言,被导师评价为"只是个劳动力"。那句话像一记耳光,让我羞愧难当,但也彻底打醒了我。我意识到,不思考,就永远只是一个工具人。从那以后,我才真正开始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去工作,去理解"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怎么做"。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硬技能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软技能,才是我们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深度阅读是培养思考力的重要途径。在我本科最迷茫、思考是否要转行的时候,是图书馆里那些人物传记给了我力量和方向。通过阅读,我仿佛与作者对话,吸收他们的智慧,这个过程促使我主动思考,将文字转化为思想。这与被动接受信息完全不同。它帮助我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做出更符合内心的判断。后来学习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时,虽然有各种在线课程,但《Hands On Machine Learning》和《Deep Learning with Python》这些系统性的书籍,依然是我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实践技能不可或缺的基石。

当然,学习的方式不止一种。我们可以像苦行僧一样独自钻研(洞穴),也可以听老师讲课(营火),或者在社区交流(水源),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山顶)。我的机器学习之路就是这样,从Coursera课程入门,到啃经典书籍,再到参加Kaggle竞赛、解决实际研究问题,最后在Twitter和YouTube上跟踪前沿、查漏补缺,这是一个在不同场景中切换、不断深化的过程。

  1. 精准选择,用专注雕琢时光

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这话有一定道理。在低头努力之前,花更多时间抬头看路,明确方向,往往能事半功倍。当我意识到,在工作中我们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老板的人力杠杆和时间杠杆,我们的时间和才华被用来撬动组织的价值,这本身没有对错,但它促使我更清醒地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的全部吗?我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如何分配?这个思考,引导我去寻找那些真正让我全情投入、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心流"。对我而言,后来利用AI知识去分享、去建立社群,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就带来了这种心流体验。

当然,选择并非总能随心所欲。有时外部环境会极大地限制我们的选项,比如当年因为没有计算机背景和经济条件,我无法直接申请美国计算机PhD或Master,只能曲线救国选择了生物信息学。又比如在美国,身份问题像无形的枷锁,H1B的依附性让很多人不敢轻易跳槽,限制了职业发展的自由。认识到这些限制,可以让我们在做选择时更加务实。

找到方向之后,就需要专注。无论是当初为了转行而奋力学习编程和生物信息学,还是后来为了掌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而系统性地投入时间和精力,都需要高度的专注。但专注也要有方向和产出。如果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低水平的工作,即使再专注,也无法带来能力的跃迁。有用的专注,应该能带来正向反馈,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价值的提升。当然,也要警惕过度专注导致的失衡。我在初创公司U负责关键项目时,虽然极度专注,但长期的高压和过劳最终损害了身心健康,这提醒我们,专注的同时也要关照生活的其他维度。

时间管理是专注的伙伴。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例子很极端,但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时间使用,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无疑能提升效率。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隐喻也很贴切,很多成就都需要漫长的积累(收集金粉)和用心的雕琢(雕刻呈现)。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像我优化字幕制作流程那样,通过不断尝试最终找到高效方案,都需要耐心和匠心。

俞敏洪总结的六个词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指引:唤醒(理想)、清理(障碍)、场景(环境)、专注(投入)、层次(提升)、奖励(激励)。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断唤醒初心,清理干扰,选择合适的场景,专注投入,提升层次,并适时给自己奖励,从而持续前进。

下一个十年,"选择"的分量会越来越重。认识到时间精力的有限,以及外部环境的种种制约,意味着我需要更加审慎地做出选择,将专注力投向真正能带来"心流"体验和长期价值的事情上,比如知识分享和社群建设。过去的经历,特别是那段因过度专注而 burnout 的时光,是深刻的教训。未来,我需要更有意识地平衡"结硬寨,打呆仗"式的专注与身心健康,避免陷入永不停歇的"陀螺"状态。这意味着要学会拒绝,设定边界,主动管理时间和精力,确保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能享受过程,关照好自己和身边的人。专注应该是可持续的投入,而不是耗尽生命的冲刺。

  1. 经营环境,在关系中彼此成就

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诚不我欺。我们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成长速度和格局。"就高就是高,就低就是低"。回想在中科院J教授的实验室,那里的氛围融洽、支持性强,师兄师姐乐于助人,与之前本科实验室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让我在新领域快速成长。而后来在DFCI的经历则说明,即使平台再好,如果直接上司或团队文化存在问题,也会让人倍感消耗。有意识地选择和营造自己的环境,甚至在发现环境不合适时勇敢离开,都非常重要。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指点迷津的"高人",有雪中送炭的"贵人",也有给我们带来挑战甚至伤害的"敌人"或"小人"。我很庆幸在中科院遇到了像J教授和K师兄这样的贵人,他们在我转行的关键时刻给予了机会和无私的指导,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而J教授那句刺耳的"laborer",虽然当时让我难堪,却也像"小人"的棒喝,点醒了我,促使我完成了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思考的蜕变。我们要在感恩贵人的同时,也要学会在挑战和批评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如何与人相处,尤其是与亲近的人沟通?书中的建议很有道理:不去控制,优先处理情绪,多问而不是多给建议。归根结底,是尊重和同理心。成就别人,最终也会成就自己。一个厉害的领导,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下属;而平庸的领导,则会打压有才华的人。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懂得欣赏和扶持他人,营造共赢的局面,才是大智慧。

环境和关系塑造了我们。下一个十年,我希望自己能更有智慧地去选择和经营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工作团队、社群还是朋友圈,都要有意识地靠近那些充满正能量、能够彼此滋养、互相成就的人和氛围,远离那些消耗、内卷和不真诚的环境,就像当初离开DFCI那样果断。同时,要持续感恩生命中遇到的"贵人",并努力成为他人的"贵人"。即使遇到挑战或不愉快的经历,也要从中学习,辨识"小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应对方式。未来,我希望能建立更多真诚、平等、互相支持的连接,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最终也成就自己。

  1. 活在当下,于旅程中寻找意义

规划未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老和尚对小和尚说的那句"看脚下",意味深长。人生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黑暗和迷茫,手中或许只有微弱的光芒。但只要我们还有生命力,就应该用这点微光,照亮脚下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我在初创公司U经历严重 burnout 后,身心俱疲,腹痛失眠,正是那段被迫停下来"看脚下"的休假和心理咨询,让我有机会反思生活的失衡,重新调整方向。"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专注处理眼前的事情,或许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

人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最终抵达某个终点,因为宇宙终将归于沉寂。真正的意义,在于旅途中的风景,在于我们体验过的一切。那些欢笑、泪水、奋斗、迷茫,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重要的不是我们拥有什么,而是我们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从一个信息的消费者,转变成一个创造者,是寻找意义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写作、编程、绘画、烹饪,还是分享知识、帮助他人,只要是在创造价值,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些色彩,就能从中获得深层次的满足感。就像我,作为一名AI研究员,意识到很多人对AI既好奇又焦虑,于是我开始尝试在YouTube和B站上分享AI知识,解读复杂的论文。当我收到反馈说我的分享帮助了他们理解、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时,那种"为他人带来益处"(benefit others)的感觉,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价值感。这种满足感远超单纯完成工作任务本身。这让我进一步思考,如何建立更真实的连接。于是我开始构想并建立一个学习社群,希望它不仅仅是我单向输出的地方,更能成为大家交流分享、互相赋能的空间。

佛家讲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给钱,给方法,给信心。分享知识,搭建平台,或许就是一种法布施。而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大家消除信息壁垒,缓解焦虑,建立连接,或许也蕴含着无畏布施的意味。就像我在解决字幕问题的探索后,将整个过程和思考分享出来,希望能启发和帮助到有类似困境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给方法最重要,但实际上,给信心和支持,往往更关键。在帮助他人行动时,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和勇气,可能比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更有力量。

"看脚下"的智慧,在未来十年依然是我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的。规划未来固然重要,但过度焦虑于未来或沉湎于过去,都会错过当下的风景。我经历过 burnout 和反思之后,才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蕴藏在过程和体验之中,蕴藏在与世界的连接之中。下一个十年,我希望继续探索"创造者"的角色,通过分享知识(比如AI领域)、搭建平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去寻找更深层次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这种"为他人带来益处"的实践,本身就是滋养生命、对抗虚无的方式。同时,也要努力活在当下,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一期一会",在奔向未来的路上,不忘感受此刻生命的温度。

  1. 带着希望,步入未来

人生的下一个十年,充满未知,也充满可能。重要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创造未来。通过不断地认识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和思考,审慎地做出选择并专注行动,用心经营我们的环境和关系,活在当下,并努力去创造价值、服务他人,我们就能更有信心地步入未来。

君子不器。我们不应该被固定的身份或岗位所限制,而应该像水一样,保持流动和变化,不断拓展生命的边界。

最重要的是,无论遇到什么,我们永远不要失去希望。即使身处黑暗,只有一盏微弱的灯笼,也要相信脚下的路,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好好珍惜,尽情体验。下一个十年,愿我们都能活得更通透,更自由,更精彩。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