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什么最重要?

最近,一位朋友看到我因为工作而显得身心俱疲,向我抛出了一个直击灵魂深处的问题。他让我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灵魂飘在空中,俯瞰着自己的告别仪式,我会看到谁在为我落泪?谁又会哭得最为伤心?他特别点出一个可能性,我的老板会在其中吗?

这个设想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我看到了我的家人,妻子、孩子、父母,他们站在那里,泪水难以抑制。或许还有几位一路走来的挚友,那些共同经历过人生风雨的伙伴,他们的眼眶也会湿润。然而,我内心非常清楚,那个画面里,大概率不会出现我的老板。他或许会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一句惋惜,感叹英年早逝,但要说到为我伤心落泪,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这个念头让我感到一阵寒意,也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对我而言,人生中真正重要的究竟是什么?我又该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将它们倾注在那些真正值得的事情之上?

这就引出了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我为工作投入的这一切,究竟是为了谁?是为了老板的期望,公司的业绩,还是为了我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幸福?表面上看,老板支付薪水,我贡献劳动,这似乎是一种公平的交换,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然而,当我真正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时,才发现这层关系远比看上去要复杂和冰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契约关系,更牵动着我如何看待自我价值,如何平衡生活的天平。

那么,老板与员工之间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那个告别仪式的设想中,我似乎窥见了一丝真相。

老板不会为我哭泣,这个推断背后隐藏的含义或许是,在他的视角里,我可能更多地是一个执行任务的角色,一个系统中的部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替代的存在。只要业务能够运转,目标能够达成,换一个部件似乎也并非不可。我那些辛苦的加班,为了项目推进而熬过的夜晚,甚至是以牺牲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光为代价的付出,在组织的宏大叙事中,可能仅仅被视为达成业务目标的必要投入,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却未必与我个人真正的幸福和牺牲划上等号。

我不禁反思一个更直接的问题:我目前在公司担任的这个职位,是否真的非我莫属?如果我选择离开,公司的某个部门或者整个业务是否会因此陷入停滞?更可能的情况是,在我离开后不久,我的位置会被迅速填补,新的继任者会接手我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这无疑印证了我只是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我的存在是为了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而机器本身并不会因为缺少一个齿轮而停止运作,它只会迅速找到一个新的齿轮来替代。意识到这一点,既让人感到些许失落,也促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个人在组织中的真实定位。

那么,公司给予的认可,比如良好的绩效评估、晋升机会或是薪酬增长,又意味着什么呢?我开始理解,这些或许更像是为了保持齿轮高效运转而添加的润滑剂。老板希望我们这些部件能够时刻保持最佳状态,持续产出。而那些内部的荣誉,例如月度优秀员工之类的称号,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可能是成本效益最高的激励方式,它们如同精神上的润滑剂,有时甚至是加速剂。这些认可确实能在短期内带来满足感,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肯定。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基于外部评价的满足感,或许只是为了让我更投入地工作,更高效地运转,最终目的仍然是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它可能暂时掩盖了我内心对其他生活维度的渴望。

我不仅仅是一个齿轮,在现代商业体系中,员工的角色似乎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我想起纳瓦尔·拉维坎特在《纳瓦尔宝典》中提到的杠杆理论,其中人力杠杆的概念让我深有感触。作为老板或管理者手下的员工,我实际上成为了公司撬动更大价值的一种人力杠杆。我的时间、我的技能、我的经验,都被用来放大组织的收益。在这个体系中,我个人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用于创造价值的支点。这并非带有负面评判,而是对商业运作模式的一种客观描述。老板需要的并非"我"这个人本身,而是我所能提供的生产力。他们关注的是任务完成的效率,是能否为公司带来利润,而我个人的感受、疲惫乃至牺牲,很多时候难以成为决策的核心考量。

除了人力杠杆,时间杠杆的概念也让我警醒。老板通过购买我的时间,来撬动远超我个人所能创造的效益。我的时间成为了他们实现商业目标的资源,而这些付出的时间,一旦流逝,便永不复返。当被要求投入更多时间时,其目的往往不仅是为了完成当前的任务,更是为了最大化公司的整体利润。在这种模式下,我的时间价值在为组织目标服务时被充分利用,而我为自己生活、为个人成长、为家庭情感投入的时间,则可能被无形中挤压。

当我逐渐看清工作的这些本质时,我并非想要否定工作的价值,也不是抱怨商业规则本身。毕竟,现代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利益交换和协作基础之上。关键在于,我自己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工作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它重要,但不应是全部。我为公司付出时间和才华,换取薪酬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这是理所应当的。但不能让这种交换,演变成我人生意义的唯一来源或最终追求。

回想最初那个关于告别仪式的设想,如果我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工作,那我的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是为了达成他人的商业目标,还是为了构筑属于我自己的幸福生活?老板不会为我哭泣,但我的家人、我的挚友会。这个简单的对比清晰地揭示了,在我生命中占据最核心位置的,应该是那些与我有着深刻情感联结、会在我离去时真心悲伤的人,而不是那些仅仅在工作层面产生交集、表达礼节性惋惜的人。

因此,与其被动地让工作吞噬我的全部生活,我更倾向于主动思考如何让工作更好地为我的人生目标服务。我希望工作能成为我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幸福、支撑家庭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定义我全部价值、消耗我所有精力的负担。工作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我们努力奋斗,不正是为了能拥有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与所爱之人共度更多有意义的时光吗?这或许才是我在平衡工作与生活时,应当坚守的那个核心。

最近我从心理医生那里接触到一个来自日本茶道的概念,叫做一期一会(Ichigo Ichie)。它的字面意思大约是"仅此一次的相会"。这个概念深深触动了我,它强调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与人的相遇,都是独一无二、无法重现的。无论是与家人的温馨晚餐,与朋友的畅谈,甚至是独自欣赏落日的宁静时刻,都如同茶道中的每一次款待,值得我全心投入去体会和珍惜。它提醒我,时间的河流奔腾不息,许多看似平凡的日常,一旦错过,便永不再来。这种对当下瞬间的尊重和珍视,让我更加深刻地反思,我应该如何度过自己有限的生命,将心力投向何方。

最近我看到有朋友提到一句"打工是没有尽头的",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平静不久的心湖,再次激起涟漪。它与我之前关于告别仪式上老板不会落泪的思考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是否真的愿意将自己这仅有一次、无比宝贵的生命,持续地奉献给一份可能在终点回望时并无深刻情感联结的工作,服务于那些或许并不会真正为我的离去而悲伤的人?

这种想法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一种想要重新校准人生方向的渴望。为什么我不能用我有限的时间,运用我自己积累的能力和知识,去做一些能够真正惠及他人的事情呢?如果工作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满足物质需求,那么创造价值、服务他人是否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意义感?

那么,我能做些什么来为他人带来益处(benefit others)呢?我的专业背景是一名AI研究员。放眼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能感受到身边许多人对AI既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也夹杂着深深的焦虑。他们渴望理解这项变革性的技术,又担心自己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抛下。确实,在这个快速迭代的领域,不主动学习、不奋力追赶,就很有可能落后于时代。

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方向:我能否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大家学习和理解AI?比如,我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看似高深的前沿论文,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易懂的语言。或者,我可以尝试搭建一个学习社区,让对AI感兴趣的朋友们能够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消除信息壁垒,缓解个体学习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事实上,这正是我目前正在尝试探索的道路。我在YouTube和B站等平台上开设了频道,分享我对AI领域的见解和论文解读。令我倍感欣慰和鼓舞的是,我收到了许多粉丝和观众的留言。他们反馈说,我的视频讲解对他们理解复杂的AI论文帮助很大,让他们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当看到这样的反馈,我的内心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满足感。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时间被赋予了真正的意义,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在为他人创造价值,带来了益处(benefit others)。

这种来自外界的积极回应,以及内心油然而生的价值感,让我觉得这或许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它不再是关于职位、薪水或者老板的认可,而是关于连接、分享和共同成长。这会是我人生意义最终的答案吗?我尚不能确定,但这条道路带给我的充实感和方向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探索的过程本身,或许就是寻找意义的过程。

虽然通过YouTube和B站这样的平台,我已经能够与许多对AI感兴趣的朋友产生间接的联系,分享知识和见解,但这种联系有时感觉隔着一层屏幕,缺乏更直接的互动和温度。我渴望能更进一步,与大家建立起更真实、更紧密的链接。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开始着手构思并建立一个社群。我设想的这个社群,不仅仅是我单向输出内容的地方,更是一个大家可以平等交流、互相分享、彼此学习的空间。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服务社群里的每一位成员,同时也希望社群本身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让大家在互相的交流碰撞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彼此赋能,互相带来益处(benefit others)。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而你此刻正在阅读它们,这本身就像是"一期一会"中描述的那种奇妙而独特的相遇。虽然我们可能素未谋面,相隔遥远,但在这一刻,通过这些文字,我们的生命轨迹产生了一个微小却真实的交集,我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无形的链接。

我真诚地希望,我的这些思考和分享,能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在你心中激起一些涟漪,为你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和启发。

更进一步,我怀有一个小小的期待:如果你从我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价值,也希望你能将这份感悟或启发分享出去,传递给你身边的人。就像知识和善意可以通过分享不断增殖一样,我希望这种积极的影响能够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触达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更乐于分享、互相支持的社群。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