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实验台;你好,新世界

学业千重似泰山,实验难关日日攀。几番思虑心犹乱,自问前程该何安。

藏书灯火通幽径,人生新路向长安。果断转身辞旧路,追寻热爱与平澜。


学业的压力,出国的压力,实验的压力,在那几个月交织在一起,让我不堪重负,但也逼迫我第一次开始主动的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我是否要继续学生物?我是否要继续申请出国?

高中的时候,选学校选专业这些重大的人生决定,是老师和武书连帮我定的。本科时,考GRE、申请出国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选择,也是在环境的潮流中被推着走的。

至于我自己呢?我究竟喜欢什么?又渴望什么样的人生?那时的我根本没有认真想过这些问题。就像坐上了一辆预先计划好时刻表的列车,前方的站点总是别人安排好的。我开始思考,这趟列车究竟是不是开往我想去的方向?我开始审视自己这将近三年的本科学习生物的时光。

首先,我发现自己对生物不感兴趣,甚至还有点些厌恶。大一大二的专业课,硬是把我拉回了高中的语文课堂,那段我最怕听到老师的魔咒:"本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 生物学习那种不断要记忆背诵的感觉,比语文更让我抓狂。 生物是一门文科,更注重知识的积累。比如生物考试的特点是,要么知道要么不知道,不知道就完全答不上来,即使思考再久也无济于事。这和数学、物理、计算机这些理工科完全不同,那些学科更注重逻辑推理和系统思维,即使一开始不知道答案,也可以通过推导找到线索。这种缺乏思考用不上大脑的学科,让我感到很不喜欢,而我更喜欢的是利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不感兴趣,也可能是因为我对非常基础的生物研究缺乏热情。生物学的许多研究聚焦在分子层面,比如一个基因如何调控另一个基因,而我更关心那些宏观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比如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然而,这种基础的调控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让我觉得过于基础的生物研究除了发paper缺乏真正的实际意义。我的课题,研究紫杉醇的抗药机理虽然听上去很有价值,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分子信号通路打转,依然属于非常基础的生物研究,最终也就是发paper,距离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治疗方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我发现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学生物。

生物是一门特别考验人的学科,除了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极大的耐力和意志力。因为生物实验通常周期很长,经常由于各种原因需要重复实验,这意味着要长时间重复同样的操作,有时候甚至可能完全看不到结果。

生物实验里经常需要养细胞、酵母、线虫甚至小鼠。这些生物就跟人一样,需要吃喝拉撒。一旦实验开始,就必须按照固定的时间点换营养液、喂食、加水,无论是半夜、凌晨还是节假日,都得去实验室照顾它们。

生物学还有一个让人抓狂的特点,就是实验的重复性很差。这主要是因为生物本身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室内的温度、湿度,甚至实验者手上微妙的温差,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更别提实验过程中,由于少量液体会吸附在移液枪头或者试管壁,导致多加或少加那肉眼察觉不到的一点试剂,这些都会让实验变得不可预测。再加上不同的细胞因为基因表达的差异,又是一个个独立不同的复杂系统,生物实验研究的一群细胞就是一堆复杂系统混在一起更加复杂的系统。

所以,即使同一个人用同样的试剂和方法做同一个实验,结果却常常不一致。为了保证结论可靠,生物实验需要经常地重复。有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却再也重复不出来,这样的情况简直家常便饭。

而我呢,性格偏急,希望能尽快看到成果。像这种一个实验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最后可能没有结果的状况,对我来说是身心双重折磨。另外,我天生喜欢确定性的系统,比如计算机。给定输入,只要不是随机算法,不管运行多少次,输出一定是确定并且一样的。相比之下,生物学简直像玄学,系统里有太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因素在起作用。

另外,我发现我的手可能真的不太适合做生物实验。每个人在不同事情上会体现出不一样的天赋,做生物实验也不例外。比如,D在这方面简直天赋异禀,她的双手就像有魔法一样,很多实验在她手上总能成功得到漂亮的结果;但换成其他人,甚至是Y,可能就没法稳定的做出好的结果。

这就像厨师或画家,同样的食材和工具,颜料和画笔,大师的作品就是色香俱全、美轮美奂,而普通人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感觉。我觉得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天赋的差别。而我呢,一个简单的PCR实验做了很久也做不出来,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显然只能解释我是那个在生物实验上手笨的人。我经常开玩笑说,我的手注定跟生物实验八字不合。

最后,生物方向比较难就业,这一点是我多年以后才知道的事实。生物专业的出路大多是去高校,或者进入药厂,而这两个方向的需求其实非常有限。而且本科毕业基本找到工作,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物的人,在读完本科后继续读博士,读完博士又不得不做2-3个甚至更多的博士后。花费7-8年,甚至10年以上做博士后的情况并不罕见。可是人生能有几个10年?而即使做了这么多年的博士后,也未必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博士和博后的工资都是十分微薄的,可能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

央视曾经有个纪录片大洋彼岸,采访了一位在美国做生物博士后的华人谢迎秋,里面展示了他艰辛的生活状态。节目中,做了7年博后的他,找不到工作的窘迫与无奈被镜头捕捉得淋漓尽致。停滞不前的科研工作和微薄的工资,让仍然单身的他在镜头前潸然泪下,"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 。"这个纪录片的真实让我非常的触动 ,我认为谢迎秋会走到这一步,就是因为他选择了生物。如果换了计算机这样的专业,在美国奋斗7年,绝对不会是镜头前那种绝望的样子。

如今离我本科毕业已经十几年了,再回头看当时的生物系同学,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出国发展,其中很多人都选择了转行。有的转向了机器学习,有的投身数据科学,还有人跨界进入金融或者成为律师,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行业,而且大多数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常常开玩笑说,生物专业是为其他领域输送人才的黄埔军校。网上流传着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的说法,我觉得确实有一定道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生物专业找工作太难了,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同学多年后纷纷另辟蹊径了。

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终于看清了一个事实:生物,既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擅长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执着,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转身,于是我果断为自己的人生来了一次大转弯,毅然决定从生物转行。如果说高中毕业时选择生物专业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失误,那么本科第三年果断决定从生物转行,毫无疑问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我面对的下一个问题是,转去什么专业呢?

我想遵从自己的内心,兴趣是最好的指南针,它能在迷雾中点亮方向。所以很自然的,我想回到最初感兴趣的专业, 计算机。

在决定转行计算机之后,我也放弃了出国的计划。原因很简单:继续申请美国高校的生物PhD项目对我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而另一方面,如果直接申请美国计算机PhD,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本科生,毫无计算机背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申请美国计算机Master,由于没有奖学金,需要自费,我的家庭条件不允许,所以我也完全没有考虑。

现在回头看,这么重大的一个人生决定,似乎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深思熟虑,也没有征求老师和长辈的意见,只是凭借自己的思考,就独立的迅速下定了决心。或许这也是因为在本科头三年,我的潜意识已经帮我做了决定。我不需要再去反复推演利弊,也不需要别人帮我拿主意。这是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人生选择,在长期的思考和自我对话中,答案早已在我的内心深处浮现。

这种潜意识的思考很可能源于我的一个习惯:读书。我发现,当我遇到困难,陷入人生低谷,缺乏动力,感到迷茫无助,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时候,读书总能让我重新获得力量,帮助我听从内心,做出更加清晰而坚定的决定。

很多人在人生岔路口的时候会选择与他人交流,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建议,期待有人能够指点迷津。而我作为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每当与人交流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揣测对方的想法,担心自己的言辞是否恰当,是否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因此,每次开口之前,我都会反复斟酌,思考能不能这样说,该怎么说。这种习惯无形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交流压力。

然而,读书却完全不同。当我沉浸在书中时,仿佛是在与作者对话,与他们的思想交流,但这是一种不需要顾虑对方感受的对话方式。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能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解和吸收作者的思想。

此外, 书是思想的提炼,一本书就像是作者多年积累的智慧浓缩成的一杯浓茶。相比直接向人请教,书中的内容更全面、更系统,也经过了作者深思熟虑的表达。我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很多不同的书,从中吸收各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书中自有黃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无论是关于职业选择、学科交叉,还是人生哲学,书中都藏着无数过来人的经验和反思。

另外,个人的建议往往是点状的,基于他们自身的经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经常伴随许多相互矛盾的意见。虽然这些建议可能深刻,却很难全面。但书则是面状的:通过阅读不同的书,可以吸收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系统的思考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请教他人,而是我们不能盲从,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读书促使我主动思考。对于大脑来说,书中的内容是抽象的文字,需要将这些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思想或形象,这个过程离不开大脑的加工与重构,而这正是主动思考的核心所在。这和看电视、刷手机,被动的接受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通过这样主动的思考,我将作者的思想拆解并吸取有价值的部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这种不断拆解与吸收的过程,提升了我的思辨能力,让我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我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最宝贵的品质,而读书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读书让我避免了意见过载的困扰,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判断。当面对太多相互矛盾的意见时,我反而更容易纠结和焦虑,但不同的是,书中的系统性思维能让我更加冷静地权衡利弊,做出判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问人是获取答案,而读书是培养思维。老师和长辈往往会根据具体问题给出建议,而书则不同,它不会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我去独立思考。书中的智慧不仅在于提供解答,更在于启发我独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给我最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不仅学到了前人总结的智慧,还能从中找到那些与自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的答案,因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

对我来说,读书还有一个神奇的功效,那就是陪伴与安慰。当我情绪低落、缺乏动力时,每每捧起一本书,专注地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中,总能让我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书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用温柔而深刻的话语陪伴我,抚平内心的波澜。书又如同一座坚固的避难所,为我屏蔽外界的繁冗与喧嚣。当我躲在这座堡垒中,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常常当我读完一本书时,我感觉重新注入了新的能量,恢复了生活的元气,整个人都焕然一新。

所以当我在本科期间感到迷茫的时候,经常去逛学校的图书馆。然而,中科大图书馆大多以专业书籍为主,十几层的藏书中,非专业书籍只占了其中的那么一两层。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读什么书,于是像逛商场一样,每一层都逛一遍。我一边在书架间徘徊,一边随手翻阅,直到有书让我驻足。我像个寻宝人一样,仔细的需找着自己感兴趣的书。在漫无目的的探索中,我发现了一个小的区域,让我很感兴趣,大概只有两个书架,都是人物传记。那些书在书架上并不显眼,却像一盏盏微弱的灯光,在我的心里点亮了好奇。我渐渐的把图书馆里人物传记都读了一遍。加起来可能也就几十本,但对于当时迷茫的我来说,这些书成了我内心最重要的陪伴。

现在回想起来,我已经记不清当时具体读了哪些书,也记不得每一本的细节。但是这些书隐隐约约的给我一个感受,那些传记中的人物,每个成功的人生背后,都和我一样,藏着无数次的迷茫与挣扎。但不论在低谷还是在巅峰,他们始终有一个共同点,努力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这也给了我内心的答案:遵从内心,或许不是一条最容易的路,却一定是最值得的路。回顾这段旅程,我很感激读过的那些书给我很多力量,让自己及时做出了这个正确的选择。

当我下定决心,放弃生物,转行计算机之后,仿佛一场压抑已久的暴雨终于停止,乌云散去,阳光重新洒满心间。那些曾经笼罩我的郁闷和挫败感,随着这个决定瞬间烟消云散,像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内心瞬间轻松,我对未来又重新充满了希望。

于是我开始思考下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我该如何转去计算机专业呢?

最有可能方案, 是通过保研或者考研换到计算机专业。

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封邮件,介绍了我的背景、对计算机的兴趣,以及希望保研计算机的强烈愿望。随后,我在网上找到中科大计算机学院和信息学院的所有教授,满怀希望地挨个发送了邮件,表达我的诚意。我憧憬着,下一步会是教授们的回复,我就可以开启计算机专业的新篇章。

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更加严酷。一周过去了,邮箱里依然空空如也。没有一封来自教授的回复。

希望瞬间又破灭,我的情绪又迅速跌回了谷底,我又再一次感受到了强烈的挫败感。

但我没有放弃, 我思索着, 也许我可以退一步: 我想到之前接触到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通过计算机挖掘数据背后规律的过程,曾让我眼前一亮。对我来说, 生物和计算机交叉的生物信息学,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避开实验这种让我痛苦的环节,还能每天接触我真正感兴趣的计算机。

但我没有太多编程基础, Excel都还用得不是很熟练的编程小白, 虽然上过数理统计, 但也基本属于还没有入门的状态. 我也没有任何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研究背景, 会不会跟联系计算机系教授那样, 石沉大海呢?

虽然我有些自我怀疑, 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寻找各种可能。在自我怀疑和努力探索的拉扯中,我尝试着朝着生物信息学的方向靠近。

与一般隶属于教育部的大学不同,中科大直属于中科院,因此中科大的学生除了可以选择在本校完成毕业设计,还可以前往中科院的研究所实习以完成毕设,并且保研。这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或许可以尝试联系中科院系统中从事生物信息研究的老师。当时,生物信息学还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兴学科,即使在整个中科院系统中,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教授也屈指可数。

我把之前准备的邮件又改了一下, 再次满怀希望地挨个发送了邮件。

我清晰地记得,我发邮件的时候,正是五一劳动节长假的第一天,我想着教授可能放假期间不会查看邮件,于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心理预期:长假后再看是否有回复。

然而,事情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遗传所的J教授回复,我感觉自己像中了彩票一样,心情瞬间飞上了天!之前的所有担忧、焦虑、甚至是怀疑自己选择的情绪,都在那一刻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虽然我未能如愿直接转到计算机专业,但当能转到生物信息学的那一刻,我的心中依然充满了欣慰与满足。我感觉自己非常的幸运。

我经常会回想这段人生经历给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幸运从何而来?幸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你不断敲门,最终有人愿意为你打开一扇窗。很多人把机会归结为运气,但我觉得,幸运更像是持之以恒的努力结果。它可能来得晚一点,但它不会缺席。因为每一个不放弃的人,都值得被幸运眷顾。在那些没有教授回复的日子里,我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调整方向,寻找各种可能性。如果我因为一次的失望而放弃发邮件,那这份幸运永远不会降临。坚持在我身上成为了一种信念,正是这种坚持,让我在迷茫的时刻没有停下脚步;也正是这种信念,让我最终等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运。

这段经历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我告诉M教授我打算离开实验室时,他很生气,要求我写一封检讨信,说要交给院长让我毕不了业。我很害怕找班主任求助,她笑着安慰我:“M教授就是吓唬你,不过还是写封检讨。”于是,我不明所以的硬着头皮写了封检讨信,大概就是承认自己浪费了实验室资源,还没成果,对不起他之类的。我忐忑不安地发给他,担心受怕的直到我顺利拿到毕业证才放下心来。

随后,我就兴冲冲地买了去往北京的火车票。在大三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期末考试成绩都还没有出来,我便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我的大学三年生活至此告一段落,而人生的新篇章也即将开启。

Last updated